|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01 |
張文薰 |
|
張文環作品論──作品のむこうに見える作家の肖像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1年3月 |
|
|
02 |
張文薰 |
|
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張文環を中心とした「フオ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5年6月 |
|
|
03 |
張文薰 |
派遣作家としての張文環――「雲の中」に語られたもの |
台湾の「大東亞戦爭」:文学・メデイア・文化 |
|
專書論文 |
2002年12月 |
|
|
04 |
張文薰 |
「外地」的意義──濱田隼雄之文學軌跡 |
臺灣文學的東亞思考 |
|
專書論文 |
2007年7月 |
|
|
05 |
張文薰 |
「故鄉」:記往與想像的敘事學──論張文環文學之梅山地區書寫 |
第四屆嘉義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9年3月 |
|
|
06 |
張文薰 |
立身出世を求める青年たちー“風俗作家"張文環新論 |
日本台灣學會報 |
第4號 |
期刊 |
2002年7月 |
|
|
07 |
張文薰 |
評論家/小說家的雙面張文環──以藝旦‧媳婦仔問題為中心 |
臺灣文學學報 |
第3期 |
期刊 |
2002年12月 |
|
|
08 |
張文薰 |
《可愛的仇人》と張文環 |
天理台湾學會年報 |
第12号 |
期刊 |
2003年6月 |
|
|
09 |
張文薰 |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における「女性」イメージの機能性 |
日本台灣學會報 |
第7號 |
期刊 |
2005年7月 |
|
|
10 |
張文薰 |
1930年代臺灣文藝界發言權的爭奪──《福爾摩沙》再定位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第1期 |
期刊 |
2006年2月 |
|
|
11 |
張文薰 |
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 |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
第2期 |
期刊 |
2006年4月 |
|
|
12 |
張文薰 |
戦前期台湾人作家の東京想像と体験──1930年代張文環の作品を中心に |
日本学研究 |
第22輯 |
期刊 |
2007年9月 |
|
|
13 |
張文薰 |
現代憧憬と価値回帰──植民地作家張文環の東京体験論 |
國際東方學者會議 |
第45屆 |
會議論文 |
2000年5月 |
|
|
14 |
張文薰 |
「風俗小說」的迷思 |
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3年10月 |
|
|
15 |
張文薰 |
張文環《父親的要求》與中野重治《村家》──「轉向文學」的觀點 |
臺日研究生臺灣文學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3年10月 |
|
|
16 |
張文薰 |
アカデミーの文化参入――台北帝国大学と40年代台湾文壇・文学の成立 |
日本台湾学会学術大会 |
第11届 |
會議論文 |
2009年6月 |
|
|
17 |
張文薰 |
從「內地」到「外地」──戰爭期臺灣文學之主題/主體轉換 |
The Cultures of Emergency: Cultural Production in Times of Turmoil |
|
會議論文 |
2009年8月 |
|
|
18 |
張文薰 |
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臺灣文壇形成史 |
「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9年9月 |
|
|
19 |
張文薰 |
混血/種歷史知識的再生產──1940年代臺灣文學中的「國姓爺」故事 |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 |
|
會議論文 |
2010年6月 |
|
|
20 |
張文薰 |
「鄉土」的安魂曲:1940年代日語小說的空間分析 |
「戰鼓聲中的歌者──龍瑛宗及其同時代東亞作家」百年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10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