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01 |
徐秀慧 |
|
黃春明小說研究 |
|
專書、學位論文 |
1998年 |
|
|
02 |
徐秀慧 |
|
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4年 |
|
|
03 |
徐秀慧 |
|
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1945─1949)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7年11月 |
|
|
04 |
徐秀慧 |
|
跨際的臺灣文學研究──鄉土、左翼與現代性的反思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9年2月 |
|
|
05 |
徐秀慧 |
「中國化?臺灣化?或是現代化?」──論陳儀時期的文化政策(1945/8─1947/2) |
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4年12月 |
|
|
06 |
徐秀慧 |
光復初期的左翼言論、民主思潮與二二八事變(1945.8─1947.2) |
光復初期的臺灣:思想與文化的轉型 |
|
專書論文 |
2005年4月 |
|
|
07 |
徐秀慧 |
二二八事件後的楊逵文化活動與《力行報》副刊研究 |
2005臺中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采風流 |
|
專書論文 |
2005年9月 |
|
|
08 |
徐秀慧 |
解殖與國族想像——1948年香港《大眾文藝叢刊》與臺灣《橋》副刊論的「新中國」、「新文化」想像 |
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 |
|
專書論文 |
2006年4月 |
|
|
09 |
徐秀慧 |
跨國界與跨語際的魯迅翻譯(1925─1949)──中、日、臺反法西斯的「地下火」與臺灣光復初期「魯迅戰鬥精神」的再現 |
魯迅:跨文化對話──紀念魯迅逝世7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 |
|
專書論文 |
2006年10月 |
|
|
10 |
徐秀慧 |
內戰與冷戰交迫的臺灣新文學變奏曲 |
重寫臺灣文學史 |
|
專書論文 |
2007年8月 |
|
|
11 |
徐秀慧 |
第三世界鄉土故事的天方夜譚──形影孤單、漸行漸遠的說書人黃春明 |
泥土的滋味:黃春明文學論集 |
|
專書論文 |
2009年3月 |
|
|
12 |
徐秀慧 |
“魯迅戰鬥精神”對臺灣的影響 |
華文文學 |
2006年第6期 |
期刊 |
2006年12月 |
|
|
13 |
徐秀慧 |
陰鬱的靈視者:龍瑛宗──從龍瑛宗小說的藝術表現看其在臺灣文學史上的歷史意義 |
臺灣新文學 |
第7期 |
期刊 |
1997年4月 |
|
|
14 |
徐秀慧 |
水蔭萍作品中的頹廢意識與臺灣意象 |
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
第11期 |
期刊 |
2005年12月 |
|
|
15 |
徐秀慧著;John Balcom譯 |
Shui Yin- p'ing, Decadence, and the Image of Taiwan in His Poetry |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
第26期 |
期刊 |
2010年1月 |
|
|
16 |
徐秀慧 |
第三世界現代化過程下的民族文學——論黃春明的鄉土故事與經濟殖民的家國寓言 |
新文學叢刊 |
第5期 |
期刊 |
2006年2月 |
|
|
17 |
徐秀慧 |
戰後初期臺灣文化的重建與社會主義思潮 |
新文學叢刊 |
第6期 |
期刊 |
2006年3月 |
|
|
18 |
徐秀慧 |
「魯迅戰鬥精神」對臺灣的影響 |
華文文學 |
2006年第6期 |
期刊 |
2006年12月 |
|
|
19 |
徐秀慧 |
自傳還是小說?李昂的漂流、追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0年6月 |
|
|
20 |
徐秀慧 |
二二八事件前後的文化活動與社會主義思潮 |
二二八事件兩岸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6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