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41 |
石曉楓 |
死亡魅影下的存在思索──林懷民小說的成長敘事 |
中國學術年刊 |
第32期 |
期刊 |
2010年9月 |
|
|
42 |
石曉楓 |
想像的救贖──虹影《阿難》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2年6月 |
|
|
43 |
石曉楓 |
童趣、野趣與理趣──邱坤良《馬路‧游擊》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3年5月 |
|
|
44 |
石曉楓 |
多情的眼,柔軟的心──張曉風《星星都已經到齊了》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3年6月 |
|
|
45 |
石曉楓 |
關於理性與感性──莊信正《忘憂草》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3月 |
|
|
46 |
石曉楓 |
愛書人的信仰──劉森堯《母親的書》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4月 |
|
|
47 |
石曉楓 |
天光雲影間的意趣──丘彥明《家住聖˙安哈塔村》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8月 |
|
|
48 |
石曉楓 |
有生有活遍地花──阿盛《民權路回頭》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9月 |
|
|
49 |
石曉楓 |
秋光流淌中的深情凝視──席慕蓉《人間煙火》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10月 |
|
|
50 |
石曉楓 |
記憶底層的哀感──李黎《海枯石》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4年11月 |
|
|
51 |
石曉楓 |
說不完的文革故事──嚴歌苓《穗子物語》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5年2月 |
|
|
52 |
石曉楓 |
創作與出版的「雙棲寫照」──隱地《身體一艘船》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5年4月 |
|
|
53 |
石曉楓 |
關鍵詞X:療傷、冷冽、美──周芬伶《母系銀河》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5年6月 |
|
|
54 |
石曉楓 |
日常的警醒與象徵──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5年8月 |
|
|
55 |
石曉楓 |
深邃的文化行旅──張承志《鮮花的廢墟》評介 |
中央日報 |
|
報紙 |
2005年11月 |
|
|
56 |
石曉楓 |
即之也溫的傳記──宇文正《永遠的童話──琦君傳》評介 |
中央日報副刊 |
|
報紙 |
2006年3月 |
|
|
57 |
石曉楓 |
世紀末臺灣男性散文中的性別書寫 |
第三屆青年文學會議 |
|
會議論文 |
1999年11月 |
|
|
58 |
石曉楓 |
當代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的回顧與前瞻 |
「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6年4月 |
|
|
59 |
石曉楓 |
一九八○年代臺灣女作家小說中的少年家變書寫及意義論述 |
「中國現代文學與韓中比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7年10月 |
|
|
60 |
石曉楓 |
|
臺灣鄉土書寫的轉向及其意義-以一九七○年代以降小說為考察對象 |
|
研究計畫 |
2006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