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目式檢索結果
列印
- 研究者:
-
楊照
- 論著類型:
- 專書、學位論文
- 書報刊名:
- 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
- 出版地:
- 臺北
- 出版社/承辦單位:
- 麥田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2010年8月
- 頁次/版次:
- 597頁
- 開本:
- 25開
- 叢書名:
- 楊照作品集04
- 按語:
- 本書談論小說、詩與散文,為作者對臺灣文學的評論集結,從五○、六○年代反共文藝、現代主義文學,到七○年代的「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乃至八○年代的浪漫轉向,及九○年代的代表作家。全書分5輯,「第一輯」有:〈臺灣文學曾經擁有過的豐美場域〉、〈文學的神話.神話的文學——論五○、六○年代的臺灣文學〉、〈末世情緒下的多重時間——再論五○、六○年代的文學〉、〈文學、政治、特務交織組構的奇妙江湖——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壯麗而人性的戰爭生活——重讀朱西甯的《八二三注》〉、〈幸福的不安——重讀陳映真的小說〉、〈林懷民的小說世界〉、〈消逝的青春、消逝的青春時代——重讀吳國棟小說集《解雇日》〉、〈浪漫主義者的強大生命力量——讀張惠菁的《楊牧》〉、〈夢與灰燼——讀《人生不值得活的——楊澤詩選》〉、〈傷心書寫——讀林泠詩集《在植物與幽靈之間》〉、〈無法入夢的夢者——閱讀陳玉慧的散文〉12篇文章;「第二輯」共有:〈歷史大河中的悲情——論臺灣的「大河小說」〉、〈半世紀磨難澆不熄的發言慾望——記葉石濤的文學生涯〉、〈「失語震撼」後的掙扎、尋覓——論葉石濤的文學觀〉、〈「抱著愛與信念而枯萎的人」——記鍾理和〉、〈「現代化」的多重邊緣經驗——論王禎和的小說〉、〈為什麼會有「鄉土文學論戰」?——一個政治經濟史的解釋〉、〈鄉土文學的宿命困境——兼論吳錦發的小說〉、〈透過張愛玲看人間——七○、八○年代之交臺灣小說的浪漫轉向〉、〈在惘惘的威脅中——張愛玲與上海殖民都會〉、〈時間殘酷物語——重讀張愛玲的《半生緣》〉、〈浪漫滅絕的轉折——評朱天心的《我記得……》〉、〈兩尾逡巡洄游的魚——我所知道的朱天心〉、〈衰敗與頹廢——舞鶴的文學世界〉、〈「本土現代主義」的展現——閱讀舞鶴〉、〈「廢人」存有論——讀童偉格的《無傷時代》〉、〈從「鄉土寫實」到「超越寫實」——八○年代的臺灣小說〉16篇文章;「第三輯」共有:〈歷史的糾結纏繞——評張大春《時間軸》〉、〈誰在說謊?為何說謊?如何說謊?——評張大春的《大說謊家》〉、〈多重文本的滲透、對話——評張大春的《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百科拼貼——評《張大春的文學意見》〉、〈青春的哀愁是怎麼一回事?——評張大春的《我妹妹》〉、〈浪漫補課——讀陳義芝詩集《我年輕的戀人》〉、〈抑鬱與悲情的無窮變奏——讀初安民詩集《往南方的路》〉、〈華麗而高貴的偏見——讀董橋的散文〉、〈連環翻案的樂趣——讀平路的小說《何日君再來——大明星之死?》〉、〈自虐的救贖之書——讀蘇偉貞的《時光隊伍》〉10篇文章;「第四輯」計有:〈四十年臺灣大眾文學小史〉、〈跨越時代的愛情——臺灣通俗羅曼史小說中的變與不變〉、〈歷史小說與歷史民族誌——論高陽小說〉、〈懷念連載時代——《大愛》新版序〉等5篇文章;「第五輯」共有:〈啟蒙的驚怵與傷痕——當代臺灣成長小說中的悲劇傾向〉、〈文化的交會與交錯——臺灣的原住民文學與人類學研究〉、〈重新看見他者的方式——讀王德威、黃錦樹編的《原鄉人》〉、〈臺灣文學批評小史(一九四五—一九九五)〉4篇文章。正文前有陳芳明〈推薦序/文學史的逐夢與築夢〉、〈作者序/從文學史看見文學,從文學看見社會〉,正文後附有〈《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自序〉、〈《夢與灰燼》自序〉、麥田編輯部整理〈戰後臺灣文學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