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詳目式檢索結果
詳目式檢索結果 列印 列印
研究者:
李瑞騰
論著類型:
主編、編選
書報刊名: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貳)──臺灣1989─2003.評論卷(一、二)
出版地:
臺北
出版社/承辦單位:
九歌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3年10月
頁次/版次:
1358頁
開本:
25開
按語:
本書由李瑞騰主編,全書分2冊,「評論卷(一)」共有:齊邦媛〈二度漂流的文學〉、葉石濤〈接續「祖國」臍帶後所目睹的怪現狀──臺灣人的譴責小說《怒濤》〉、〈臺灣文學的多種族課題〉、余光中〈從嫘祖到媽祖──序陳義芝的《新婚別》〉、〈斷然截稿──序梅新遺著《履歷表》〉、馬森〈當代臺灣小說的中國結與臺灣結〉、施淑〈書齋、城市與鄉村──日據時代的左翼文學運動及小說中的左翼知識分子〉、張子樟〈發現臺灣人──試論李潼關於花蓮的三本成長小說〉、張素貞〈姜貴《重陽》中的諧謔與蘊藉〉、呂興昌〈知性與計算──詹冰詩評析〉、李元貞〈什麼是女性詩學〉、陳萬益〈內斂沉思與平靜溫柔──論陳列的《地上歲月》〉、陳芳明〈後戒嚴時期的後殖民文學──臺灣作家的歷史記憶之再現(1987─1997)〉、〈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從《在冷戰的年代》到《與永恆拔河》〉、蕭蕭〈臺灣現實主義詩作的美學〉、彭瑞金〈〈思索阿邦.卡露斯〉透露的新生代小說敘事重心的偏移〉、李敏勇〈臺灣在詩中覺醒──笠集團的詩人像和詩風景〉、李豐楙〈七十年代新詩社的集團性格及其城鄉意識〉、呂正惠〈皇民化與現代化的糾葛──王昶雄〈奔流〉的另一種讀法〉、吳潛誠〈詩人少年時的一幅畫像──楊牧的(虛構)自傳散文〉、何寄彭〈當代臺灣散文的蛻變──以八○、九○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林瑞明〈現階段臺語文學之發展及其意義〉、簡政珍〈由這一代的詩論詩的本體〉、鄭明娳〈新新聞與現代散文的交軌〉、應鳳凰〈五十年代臺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張誦聖〈「文學體制」與現、當代中國/臺灣文學──一個方法學的初步審思〉、張恒豪〈覺悟者──比較〈一桿「稱仔」〉與〈克拉格比〉〉、翁文嫻〈詩與宗教〉、李瑞騰〈老者安之?──黃春明小說中的老人處境〉、彭小妍〈楊逵作品的版本、歷史與「國家」〉、陳啟佑〈文學在當代臺灣選舉上的運用〉、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臺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廖朝陽〈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臺灣文化〉33篇文章;「評論卷(二)」共有:廖炳惠〈異國記憶與另類現代性──試探吳濁流的《南京雜感》〉、張春榮〈驚奇──極短篇情節設計的意外〉、王德威〈從「海派」到「張派」──張愛玲小說的淵源與傳承〉、〈一種逝去的文學?──反共小說新論〉、奚密〈從靈河到無岸之河──洛夫早期風格論〉、廖咸浩〈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臺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林淇瀁〈「副」刊大業──臺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模式〉、龔鵬程〈吃喝拉撒睡──散文的後現代性〉、李奭學〈臺灣文學批評家及其問題〉、游喚〈顏元叔新批評之商榷〉、焦桐〈散文地圖〉、劉紀蕙〈變異之惡的必要──楊熾昌的「異常為」書寫〉、陳昭瑛〈文學的原住民與原住民的文學──從「異己」到「主體」〉、江寶釵〈時間、空間與主體性的建構──閱讀《孽子》的一個向度〉、周慶華〈臺灣八○年代小說中的街頭活動〉、邱貴芬〈「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劉亮雅〈邊緣發聲──解嚴以來的臺灣同志小說〉、梅家玲〈八、九○年代眷村小說(家)的家國想像與書寫政治〉、施懿琳〈認同矛盾掙扎下的雙鄉人──試析龍瑛宗長篇小說《紅塵》〉、孟樊〈新詩評論現況考察〉、王浩威〈一場未完成的革命──關於現代詩與現代主義的幾點想法〉、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文化人與上海〉、林芳玫〈臺灣七○年代文學生產組織的階層化〉、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林燿德〈臺灣當代科幻文學〉、楊照〈「失語震撼」後的掙扎、尋覓──論葉石濤的文學觀〉、范銘如〈從強種到雜種──女性小說一世紀〉、鄭慧如〈偷窺人體詩──以《新詩三百首》為例〉、黃錦樹〈詞的流亡──張貴興和他的寫作道路〉、陳大為〈胃的殖民史──現代詩裡的速食文化〉、郝譽翔〈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論平路小說之「謎」〉、李癸雲〈往回長大的小孩──從孩童角色的運用論蘇紹連詩中的成長觀〉、楊宗翰〈席慕蓉與「席慕蓉現象」〉33篇文章。正文前有〈編輯體例〉、〈總序/余光中〉、〈評論卷序/李瑞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