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目式檢索結果
列印
- 研究者:
-
李瑞騰
- 論著類型:
- 主編、編選
- 書報刊名:
- 中華現代文學大系《臺灣1970─1989》評論卷《壹、貳》
- 出版地:
- 臺北
- 出版社/承辦單位:
- 九歌出版社
- 出版時間:
- 1989年5月
- 頁次/版次:
- 1332頁
- 開本:
- 25開
- 按語:
- 本書由李瑞騰主編,全書分2冊,「評論卷《壹》」共有:夏志清〈現代中國文學史四種合評〉、李歐梵〈浪漫之餘──五四以後的文學反顧〉、葉石濤〈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尉天聰〈由飄泊到尋根──工業文明下的臺灣新文學〉、王曉波〈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與他的思想〉、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水晶〈象憂亦憂,象喜亦喜──泛論張愛玲小說中的鏡子意象〉、顏元叔〈苦讀細品談《家變》〉、劉紹銘〈現代中國小說之時間與現實觀念〉、夏志清〈姜貴的《重陽》──兼論中國近代小說的傳統〉、林載爵〈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北人》之主題探討〉、葉石濤〈從〈送報伕〉、〈牛車〉到〈植有木瓜的小鎮〉〉、高全之〈司馬中原的英雄衰亡與昇揚〉、白先勇〈烏托邦的追尋與幻滅〉、何欣〈七○年代的使命文學──論楊青矗與王拓〉、樂蘅軍〈從黃春明小說藝術論其作品的浪漫精神〉、方瑜〈抉擇與承擔──試論鄭清文的《現代英雄》〉、黃克全〈恐懼與顫怖──論七等生〈我愛黑眼珠〉中李龍弟生命信仰之辯證性〉、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評兩篇聯合報小說獎得獎作品〉、張恒豪〈黑色青年的悲劇──王詩琅及其小說意識〉、龍應台〈最好的與最壞的──評張系國的《昨日之怒》與《不朽者》〉、齊邦媛〈閨怨之外──以實力論臺灣女作家〉、高天生〈曖昧的戰鬥──論黃凡的小說〉、馬森〈電影對小說的影響──評《小鎮醫生的愛情》〉、古添洪〈讀李昂的《殺夫》──譎詭、對等與婦女問題〉、彭瑞金〈傳燈者──鍾肇政〉、曹淑娟〈墮落的桃花源──論《吉陵春秋》的倫理秩序與神話意涵〉、呂正惠〈荒謬的滑稽戲──王禎和的人生圖像〉、蔡源煌〈從大陸小說看「真實」的真諦〉、王德威〈畸人行──當代大陸小說的眾生「怪」相〉、陳萬益〈母親的形象和象徵──《寒夜三部曲》試探〉33篇文章;「評論卷《貳》」計有:鄭明娳〈琦君論〉、沈謙〈精神的關照.文學的感染──評古蒙仁的報導文學集《黑色的部落》〉、余光中〈亦秀亦豪的健筆──我看張曉風的散文〉、黃維樑〈采筆干氣象──初論余光中的山水遊記〉、何寄彭〈真幻之際、物我之間──林文月散文中的生命觀照及胞與情懷〉、蕭蕭〈論羅門的意象世界〉、顏元叔〈葉維廉的《定向疊景》〉、周寧〈或許這才是管管應該走的方向〉、姚一葦〈論瘂弦的〈坤伶〉──兼及現代詩與傳統詩間的一些問題〉、陳啟佑〈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基礎──類疊篇〉、李瑞騰〈說鏡──現代詩中一個原型意象的試探〉、王灝〈不只是鄉音──試論向陽的方言詩〉、羅青〈《錄影詩學》的理論基礎〉、葉維廉〈洛夫論〉、鍾玲〈夏宇的時代精神〉、黃美序〈姚一葦戲劇中的語言、思想與結構〉等30篇文章。正文前有〈編輯體例〉、〈總序.余光中〉、〈評論卷序.李瑞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