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詩詳細
*此功能中所顯示出的典故資料連結,是由電腦程式自動比對出來,只是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資訊,不是為詩文作典故註解,因此僅供使用者自行斟酌判斷及參考。
- 作者:
-
蘇鏡潭
- 作品出處:
-
此詩收於蘇鏡潭《東寧百詠》,其中五十五首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 寫作時間:
- 1923
- 寫作地點:
- 不詳
- 寫及地點:
- 臺灣(臺灣)
- 詩題:
-
東寧百詠(一)
- 副詩題:
- 詩序:
- 詩句:
-
之一
朝天埋沒土花斑,
龍種東都去不還。
寂寞秋深銅輦路,
茂陵金碗出人間。
&8&2 作者註:「清咸豐間,桶盤棧莊人鋤地,得一古玉,黝然無色,長尺有八寸、寬二寸二分、厚四分半、重三斤許。法華寺僧以數金購歸。值祝融誕日,陳座上以供眾覽。有識者辨之曰:『此寧靖王玉笏也。』今尚存寺中。」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二
颯爽英姿在眼前,
昭陵繭紙幾何年。
流傳墨寶人間少,
恐有風雷護筆巔。
&8&3 作者註:「寧靖王遺墨流傳頗多,今所存者唯臺南關廟橫額『亙古一人』四字、番薯崎后土祠『小南天』三字而已。相傳王自題〈行看子〉一軸,今存臺南某家,惜未之見。」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三
舟師北伐下瓜州,
黃葉西風片片愁。
一例長城詩律壯,
峴山名句足千秋。
&8&4 作者註:「己亥(1659)五月,成功誓師北伐,少司馬張煌言以所部義兵從,未至儀徵五十里,吏民迎降。六月二十八日,煌言抵觀音門,成功已下鎮江,大會文武,登峴山,援筆賦詩云:『黃葉古祠裡,西風寒殿開。沉沉松柏老,暝暝飛鳥迴。碑碣空埋地,庭階盡雜苔。此地到人少,塵世轉堪哀。』」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四
花開花落送前朝,
玉笛江城咽暮潮。
二百五年鴻指地,
將軍大樹尚飄蕭。
&8&5 作者註:「延平郡王手植梅一株,舊在鴻指園中。光緒元年(1875),沈文肅奏建王祠,移植於此,古幹已半朽,旁茁孫枝,橫斜直上,徑丈許。余戊午(1918)南游,拜王祠下,曾作長歌紀之。」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五
東寧二世嗣王賢,
墜地金甌竟不全。
絕徼苦無唐印綬,
五銖先復漢家錢。
&8&6 作者註:「永曆十八年(1664),嗣王經既退保東都,乃從洪旭議,派船往販日本購造軍器。八月,改東都為東寧,始鑄永曆錢。」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六
慷慨臨戎一紙書,
仲堅無意霸扶餘。
天教兩島淪金廈,
忍見兒曹走傳車。
&8&7 作者註:「永曆二十三年(1669)春二月,清廷下旨展界。七月,刑部尚書明珠、兵部侍郎蔡毓榮至福州,與靖南王耿繼茂、總督祖澤沛集泉州議和,命興化知府慕天顏賚詔書入臺。經不奉詔,乃復繼茂書曰:『捧讀華翰,有「誠來誠往,延攬英雄」之語,雖不能從,然心異之。執事中國英豪,天人合徵,金戈鐵馬之雄,固自有在;而諄諄所言,尚襲游說之後談,寧猶是不相知者之論乎?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版輿渺不相涉,雖居落部曲,日與為鄰,正如張仲堅遠絕扶餘,以中土讓太原公子,執事亦知其意乎?所云貴朝寬仁無比,遠者不論,以耳目所聞見言之,如方國安、孫可望,豈非盡忠貴朝者?今皆何在?往事可鑒,足為寒心。執事倘能以延攬英雄、休兵息民為念,即靜飭部曲,慰安邊陲;羊陸故事,敢不勉承?若夫疆場之事,一彼一此,勝負之數,自有天在。得失難易,執事自知,亦毋庸贅也。』明珠知不可說,遂偕毓榮北歸,而和議止。三十五年(1681),經薨,子克塽嗣。越二年,靖海將軍施琅克澎湖,克塽奉印綬降,而明朔乃亡,凡三世,三十有八年。」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七
舊事開皇或創聞,
蓬萊弱水此中分。
東流門戶澎湖險,
弔古無人說虎賁。
&8&8 作者註:「《海防考》曰:『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稜至撫之,未久而去。』《隋書.陳稜傳》稱:『大業三年(607),拜虎賁中郎將。後三載,與朝靖大夫張鎮州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歸。』按《文獻通考》:『流求國在泉州之東,有島曰澎湖。』是澎湖即流求之一島。二書所載略同,唯年號稍異,當以《隋書》為正。」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八
猿臂將軍右北平,
遯荒海外了餘生。
可憐三尺孤墳上,
古蘚殘碑沒姓名。
&8&9 作者註:「閒散石虎,不詳何代人,墓在法華寺北數武,石碣存焉。誌既失傳,墓銘亦無可考。近歲,寺地丈量,將燬之,郡人連君雅棠為請於官,而移立於寺中,更集友人具牲牢,為文以祭之。」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九
宏農得寶事荒唐,
讖緯流傳太不祥。
片碣鳳山鐫八字,
山明水秀啟遐荒。
&8&10 作者註:「相傳鳳山縣佃民鋤地,得一石碣,鐫曰『山明水秀,閩人居之』。見《福建通志》。」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
匣中霜雪映銀絛,
劫後模糊戰血臊。
道是元胡遺寸鐵,
吐蕃爭拜赫連刀。
&8&11 作者註:「大吐蕃社一古刀為元代故物,傳世已數百年,祕不示人,唯家祭時始陳座上。」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一
山川草昧記巢居,
化鹿浮牛半子虛。
亙古洪荒山海誌,
傳聞華佑有遺&8&12 編者按:「遺」,《東寧百詠》誤作「匣」,據《臺灣詩鈔》改。
書。
&8&13 作者註:「普陀山僧華佑,當鄭芝龍時,常偕其友蕭克至臺灣。年餘,自蛤仔難入山,經歷南北番社,詳考其山川風俗,輯為一書,內稱『某日至濁水溪,水大不可涉,乃騎野牛而渡;又至蘇澳,見鹿入水化為魚,角猶存。』事屬創見。今其書已失傳。」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二
獞&8&14 編者按:「獞」,《臺灣詩鈔》作「潼」。
鄉斜日草離離,
巴老臣寮訪島夷。
螭首不刊金石略,
唐碑兩字尚傳疑。
&8&15 作者註:「釋華佑遺書稱:『巴老臣番社性極循良,多識字,能讀《孝經》、《論》、《孟》。社前有碑矗立,大逕丈,文為風日所蝕,不可辨,唯上刻「唐碑」兩字僅存。』」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三
大海魚龍戰血腥,
樓船戈甲阻重溟。
千尋鐵鎖空遺恨,
奇策何人塞井陘。
&8&16 作者註:「荷人既闢臺灣,環城築砲臺,增戍兵,以軍艦十七艘,布守沿海口岸。是時,福建沈鐵上書巡撫南居益,盛陳六策,言頗詳切。不聽,時論惜之。」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四
泥馬江荒事可哀,
臨安遺址舊樓臺。
而今香火琳宮盛,
無復當年翠蓋來。
&8&17 作者註:「寧靖王故宅在臺南府治西定坊前,今之天后宮是也。王薨,宅捨為寺。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侯施琅建,內有侯紀功碑,已殘。五十九年(1720),奏列祀典,歲以春秋仲月致祭。」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五
披髮大荒去帝閽,
三山祠宇配師門。
吾家碑記分明在,
重過潮州拭淚痕。
&8&18 作者註:「嘉義韓文公祠,國初潮州人建,後祀三山王,或曰王為文公弟子。林爽文之亂,王甚顯,事平,土人祀之甚虔。」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六
牛皮席&8&19 編者按:「席」,《臺灣詩鈔》作「度」。
地拓鯤身,
故壘荷蘭碧草新。
赤甕淪沉三百載,
女牆萬瓦更粼粼。
&8&20 作者註:「天啟二年(1622),荷人乞互市,不許,遂侵略沿海。至澎湖,東入臺灣。借地於土番,紿之曰:『願得地如牛皮,多金不惜。』乃翦皮為縷,周圍里許,築熱蘭遮城,環以巨壘,兵二千八百人分守之。城今已燬,而赤瓦猶存。近土人於城下鋤地,忽得古甕無數,或辨之曰:『此前代荷人所遺,以貯軍火者。』」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七
甲帳樓臺迥日非,
降旗西去失重圍。
秋風一夕槺榔死,
赤嵌城頭蝙蝠飛。
&8&21 作者註:「十年(1653),荷人復築城赤嵌,與熱蘭遮相犄角。及成功師次鹿耳門,凡攻圍七閱月,復以書諭之,乃降,率殘兵千人而去。城面海背山,遍植槺榔,夕時蝙蝠極多。」此詩又載吳幅員《臺灣詩鈔》。
之十八
羅峨百雉付邱墟,
斗大孤城苦戰餘。
抗手龜崙山上望,
狼烽日夜失居胥。
&8&22 作者註:「羅峨古城,在淡水龜崙山之左。天啟六年(1626)夏五月,西班牙自呂宋派遠征軍,率戰艦入據雞籠,築山嘉魯城,至是再築羅峨城,以為犄角。永曆十三年(1659),荷人議發兵逐之,先致書西班牙領事昂薩路請撤退,昂復書曰:『城固在也,汝其來取。』戰不勝,會呂宋有事,裁戍兵,荷人乃乘勢奪之,西班牙始棄城走。」
之十九
莽莽平沙萬灶煙,
將軍缺嘴故依然。
怒濤嗚咽沉天塹,
鹿耳門荒鎖暮煙。
&8&23 作者註:「鹿耳門,在安平鎮西北,風濤噴薄,夙稱天險,海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形如鹿耳,故名。舟行至此,以竹插標為記,曰『盪纓』。當荷鄭之時,沿海均築砲臺,今已圮,僅存沙汕,唯鐵砲尚在,俗稱『缺嘴將軍』。」
之二十
靈旗雜遝海門東,
千古君臣俎豆同。
伏臘醉歸桑柘晚,
神絃猶唱大王風。&8&24 作者註:「臺南延平郡王祠,極宏麗,後祀寧靖王及其元妃,而五妃附焉。居人以時報賽,香火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