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詩詳細
*此功能中所顯示出的典故資料連結,是由電腦程式自動比對出來,只是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資訊,不是為詩文作典故註解,因此僅供使用者自行斟酌判斷及參考。
- 作者:
-
洪繻
- 作品出處:
-
此詩收於成文出版社《洪棄生先生遺書‧寄鶴齋詩詞集‧八州詩草》,又載《洪棄生先生全集》。
- 寫作時間:
- 不詳
- 寫作地點:
- 不詳
- 寫及地點:
- 不詳
- 詩題:
-
入廬山
- 副詩題:
- 十五首
- 詩序:
- 無
- 詩句:
-
江上望廬山,
沛過垂空雲。
陸行五十里,
猶未挹匡君。
路入蓮花洞,
山色落紛紛。
過洞陡山椒,
萬嶂疊嶙峋。
石磴雲中起,
樹杪見人群。
山隙豁大江,
吳楚平地分。
石澗落空際,
驚濤對面奔。
磴盡見牯嶺,
一轉迷煙氛。
巖石欲壓頭,
泉聲猶可聞。
虹橋跨湍壑,
峭壁縈秋雯。
絕頂見人家,
山樓迎夕曛。&1
&1 作者註:「丙寅(1926)六月初五日草。」
一入廬山中,
直指天池上。
峰壑時變形,
雲霞各異狀。
初陟昇仙臺,
旋下仙人洞。
御碑&2
&2 作者註:「洪武立。」
留石亭,
佛手&3
&3 作者註:「巖名。」
如抱甕。
石峰橫洞前,
指點仙人夢。
迢遞山中塔,
適歷天風送。
稅駕天池寺,
廬山最高曠。
不見天池龍,
來戲天池浪。
寺古風煙頹,
石門何處望。
寺外萬年松,
狻猊森部仗。
孤危有石峰,
神光何時貺。
俯首看前山,
夕陽成列障。
斗絕文殊臺,
乃在天池右。
石筍虛空懸,
危崖獨峰秀。
山風吹欲飛,
鬼工誰為守。
我託凌虛行,
可觀不可就。
俯瞰石門巔,
陰沉如井甃。
下有瑞光巖,
神燈露列宿。
我為看山來,
惜在秋天晝。
聞道雲生時,
波濤浮眾岫&4
&4 編者按:「岫」,《洪棄生先生全集》誤作「軸」。
。
此地鐵船峰,
可以收雙袖。
大山變態多,
千奇隨&5
&5 編者按:「隨」,《洪棄生先生遺書‧寄鶴齋詩詞集‧八州詩草》又作「歸」。
一皺。
更尋他&6
&6 編者按:「他」,《洪棄生先生遺書‧寄鶴齋詩詞集‧八州詩草》又作「別」。
谷遊,
隔山穿石溜。&7
&7 作者註:「初八。」
載過天池山,
爰求龍潭寺。
山空寂無人,
佳境難遽至。
奧區高下間,
山水爽然異。
深澗涓涓流,
怪石紛紛植。
水石相淪漪,
中別有天地。
徑僻苔蘚封,
涂危藤蘿閟。
水迴山忽彎,
崔嵬當面置。
越壁即龍潭,
靈山出深祕。
惜我非猿猱,
臨崖竟回轡。
看山溫舊書,
畫中識深致&8
&8 編者按:「看山溫舊書,畫中識深致」,《洪棄生先生全集》誤作「回頭復看山,溫舊畫中識」。
。
去來景不同,
夕陽變山翠。
一線大江浮,
樹杪天風墜。&9
&9 作者註:「初九夜連得。」
龍潭在何許,
旦旦不能忘。
整駕出蘆林,
再入白雲鄉。
樓閣露雲表,
泉木護山房。
佛頭積鳥糞,
深深禮拜堂。
去之恐不速,
雨餘山路長。
泉聲滿人耳,
嵐氣入衣涼。
山路開復廞,
忽至鄱嶺旁。
嶺脊挹&10
&10 編者按:「挹」,《洪棄生先生遺書‧寄鶴齋詩詞集‧八州詩草》又作「吞」。
湖光,
轉途陟山梁。
靈境忽然值,
滿山松柏香。
仰見黃龍寺,
萬木蔭蒼蒼。
寶樹森寺前,
孫枝千歲強。
邃哉黃龍潭,
複谷流汪汪。
不到含鄱口,
不見鄱陽湖。
湖波渺無際,
一望見大孤。
大孤波心出,
雲起時模糊。
康郎浮遠岫,
雨裡青可摹。
湖洲什&11
&11 編者按:「什」,《洪棄生先生遺書‧寄鶴齋詩詞集‧八州詩草》又作「數」。
百峰,
蒼翠入畫圖。
太乙連太月&12
&12 作者註:「嶺畔高峰。」
,
左右&13
&13 編者按:「右」,《洪棄生先生全集》誤作「古」。
凌天衢。
章貢交流來,
浩蕩吳越無。
迴首望石城,
虎豹環四隅。
鄱嶺為駿馬,
振鬣彭澤趨。
天風吹我衣,
雲外峰峰殊。
襟帶南唐郡,
湖口亦具區。
風雲交迴薄,
尋途誠鬱紆。
不下含鄱嶺,
不識廬山高。
一落三萬仞,
仰視皆秋毫。
危磴行不已,
直到白水漕&14
&14 作者註:「澗名。」
。
聞雷不見瀑,
何處起驚濤。
三轉見空際,
飛天萬丈拋。
行次歡喜崖,
路從井底抄。
千峰雲外列,
九旗&15
&15 作者註:「峰名。」
霧中捎。
樹石映紅日,
峰峰披錦袍。
羊腸走峻阪,
險徑逐函崤。
石澗臥長虹,
眾潀趨一坳。
到此望天半,
眾山猶幻泡。
一下棲賢谷,
山山尚如毛。&16
&16 作者註:「初十夜。」
背後負青山,
當面對平篠。
雖盤廬山底,
仍出眾山表。
隱隱蒼碧間,
禪房出樹杪。
古寺號棲賢,
臨流見幽窈。
澗水天上來,
轉覺瞿塘小。
蘇公擬三峽,
三峽誰多少。
陰沉玉淵潭,
神龍起昏曉。
寺前五老峰,
遠遠聞啼鳥。
我從海上來,
愛此紅塵杳。
既過澗中橋,
無限清浪遶。
復飲招隱泉,
秋風雙袂裊。&17
&17 作者註:「十一夜初得。」
路出馬頭村,
言過白鹿洞。
洞壑雖云佳,
齋堂無絃誦&18
&18 作者註:「書院已廢。」
。
惟有五老峰,
朝夕雲煙送。
斧斤入山林,
農學何其眾。
隱士失山棲,
道窮良可慟。
水木竭清華,
剝石山骨痛。
名山落劫灰,
遊人冷蕉夢。
迴駕萬杉寺,
爪龍雲際弄。
無杉有奇樟&19
&19 作者註:「多五幹成株,曰『五爪樟』。」
,
幸免充梁棟。
四壁巖壑出,
茲為空山重。
古殿問金仙&20
&20 作者註:「宋仁宗御書額。」
,
寺外雲生甕。&21
&21 作者註:「十二夜初得。」
南過三峽澗,
一谷豁平原。
澗外夾人家,
十里桃花源。
谷岸互緣衍,
山外紛成村。
紅塵飛不到,
蒼翠聚田園。
是地人家美,
與世隔籬樊。
雲中雞犬靜,
林下鶗鴃喧。
太古留日月,
深谷自乾坤。
直至開先阪,
邱壑長在門。
春秋風日好,
晴雨開一樽。
得此如符載,
不羨鶴乘軒。
曲村渡山澗,
突兀見山門。
橋頭秀峰寺,
萬山忽魂魂。
寺後香爐瀑,
晴雷百里昏。
尾閭懸邃谷,
長虹萬丈奔。
落峽成深潭,
中有黃龍蹲&22
&22 作者註:「是潭亦名『黃龍』。」
。
馬尾乃龍尾&23
&23 作者註:「香爐瀑前有馬尾泉。」
,
千峰萬馬屯。
深深雙石谼,
青玉猶可捫&24
&24 作者註:「青玉,此峽名。」
。
一條破山色,
長留太古痕&25
&25 作者註:「湖一長瀑,時無水。」
。
山風與&26
&26 編者按:「與」,《洪棄生先生全集》誤作「興」。
海月,
萬古流渾渾。
亭空謫仙遠,
雙劍埋雲根&27
&27 作者註:「南雙劍峰。」
。
俯看鄱陽湖,
湖山皆兒孫。
隔岸南康郡,
一氣如可吞。&28
&28 作者註:「十三夜得。」
暮下匡廬南,
青山誘行客。
一路少崎嶇,
海天來暝色。
歸宗寺裡鐘,
聞聲不可得。
遙指柴桑橋,
去去山不隔。
是間有栗里,
有無陶潛宅。
尚說古澗邊,
晉時留碎石。
化古人蹤稀,
菊松三徑碧。
秋來著霜花,
南山近彭澤。
左去溫泉墟,
亦可尋泉脈。
僕夫畏遠途,
無奈迴車跡。
遊山興不窮,
恨余乏腳力。&29
&29 作者註:「十四夜半得。」
自入廬山來,
眾山紛磅礡。
日月藏巖阿,
風雲出邱壑。
神靈所宅都,
江湖為纏絡。
茲山誠南嶽,
可以兼衡霍。
包孕百山川,
巍峰起窕谷。
一罅一山開,
各有新面目。
陰陽負兩郡,
岷嶓歸一曲。
我行在觚弦,
大千見粒粟。
晦明山中央,
乾坤為跼促。
欲攬山四陲,
羌無巨靈足。&30
&30 作者註:「十五夕完前夜句。」
岧嶢遊山回,
一睡凌雲起。
匡廬五百峰,
忽在煙霧裡。
憑樓看山容,
不辨天尺咫。
泉聲萬竅喧,
淋漓雨不止。
秋深山色佳,
昨臨三峽底。
又上青玉峽,
洶谼去如駛。
遙想三疊泉,
各添百重美。
峻瀑挂石磐,
怒龍矯其尾。
更得天風吹,
凌空倒海水。
瀉出金川門,
應與彭蠡比。
我閉一樓中,
無由陟峰齒。
況是雨連雲,
看山不及趾。
迢迢望晚晴,
天向樓頭倚。&31
&31 作者註:「增錄壬戌(1922)九月初四在山作。」
昔人遊廬山,
多入東林寺。
祇緣所處低,
遊蹤斯即至。
既攀三化城,
高標雲外致。
再上天池山,
超然半空翠。
我從牯嶺往,
履之如平地。
山川倏變形,
高下易位置。
漢陽太乙峰,
變幻亦猶是。
我下白澗橋,
彌驚鄱嶺異。
仰望萬仞梯,
出雲不敢視。
即如九疊屏,
開闔亦三四。
香爐清涼聲,
前後可軒輊。
歸向東西林,
山程本無貳。
惜為雲雨封,
遂覺山靈閟。
縹緲如蓬萊。
欲即反成離。&32
&32 作者註:「此丙寅(1926)六月十五夜半偶就,大暑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