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詩詳細
*此功能中所顯示出的典故資料連結,是由電腦程式自動比對出來,只是提供一種可資參考的資訊,不是為詩文作典故註解,因此僅供使用者自行斟酌判斷及參考。
- 作者:
-
洪以南
- 作品出處:
-
此詩收於《臺灣日日新報》,「詩壇」欄,1917年12月10日,第四版,又載連橫《臺灣詩薈》、吳幅員《臺灣詩鈔》。,
- 寫作時間:
- 發表於1917年
- 寫作地點:
- 不詳
- 寫及地點:
- 臺北觀音山大窟湖仙洞
- 詩題:
-
遊大窟湖仙洞即景並記&1
&1 編者按:《臺灣詩薈》、《臺灣詩鈔》均題作〈遊大窟湖有引〉。
- 副詩題:
- 詩序:
- 毓秀鍾靈,無獨有偶,此乃造物無私,以廣大眾之遊騁。是以基隆有仙洞,淡水亦有之,而毫無墨客騷人之跡,誠可慨也。究其原由,蓋為隔江潮落,渡涉不易耳。余聞之久矣,小陽月杪,偕張七郎、林金鐘二君,買棹往遊,時有鄉老嚮導,果於觀音峰下大窟湖庄山半,西龍寺側,竹林深處,見一穴。門僅三尺餘,屈膝而進,可挺立。斜左寬約二間,奇石高低,如床几狀,祇供坐臥而已。右有竅,蛇行延階以上,望之曲折若羊腸,深無底止,牧豎有入者,輒半途而返,畏其險也。然夏涼冬溫,地質之異,固為他洞絕無而僅有者。穴前數里之外,汪洋大海,氣象萬千,實足令人賞玩不置。夕陽欲墜,遊興難銷,因賦數絕,以補選勝尋幽家之一缺。世多嗜奇之士,聞風興起,後我而遊者,想必不少也。山靈有知,當不以拙而見誚。&2
&2 《臺灣詩薈》、《臺灣詩鈔》處之詩序內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於後:「湖在觀音山麓西龍寺側,叢竹萬竿,境絕幽邃。湖畔有洞,口大可四尺。傴僂而入,內漸高,寬丈餘。石形如几榻,可坐臥,旁一穴,蛇行而上,曲折若羊腸,莫知所止。入者輒半途返,畏其險也。然洞夏涼而冬溫,又臨大海,自滬尾刺舟可至。從未有遊之者。率賦四絕,以酬山靈。」
- 詩句:
-
欲下山來&3
&3 編者按:「欲下山來」,《臺灣詩薈》、《臺灣詩鈔》均作「據石哦吟」。
未忍歸,
風光世外想非非。
盪胸無際婆娑海,
萬里銀&4&4 編者按:「銀」,《臺灣詩薈》、《臺灣詩鈔》均作「波」。
濤咽夕暉。
留跡平沙挖尾灣,
秋風飽送布帆還。
半江回顧西龍寺,
雲樹迷茫隱約間&5&5 作者註:「挖仔尾渡潮落時,凡有過客須涉泥沙數百步,大形不便。」
。&6&6 編者按:《臺灣詩薈》、《臺灣詩鈔》內容與《臺灣日日新報》有多處差異,茲錄於後:「皓皓平沙挖尾灣,秋風吹去復吹還。篷窗回首西龍寺,半在深林暮靄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