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料庫介紹
詩社詳細
詩社名稱:
櫟社
創始人:
林癡仙、林幼春、賴紹堯&13
創辦時間:
早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
創辦地點:
臺中廳霧峰區萊園(今臺中縣霧峰鄉)
歷任社長:
蔡啟運、賴紹堯、傅錫祺、林獻堂、林攀龍
社員:
林朝崧、賴紹堯、林資修、傅錫祺、林獻堂、沈祝澄、陳瑚、陳貫、蔡惠如、林載釗、林子瑾、鄭濟若、林仲衡、蔡啟運、陳懷澄、陳錫金、莊嵩、莊龍、呂厚庵、葉篤軒、黃炎盛、林耀亭、林階堂、鄭汝南、張棟梁、鄭玉田、魏文光、林文華、蔡子昭、連橫、王學潛、吳子瑜、吳燕生、王石鵬、張玉書、張麗俊、袁炳修、呂蘊白、施家本、林竹山、丁寶濂、吳上花、莊太岳、莊幼岳、莊垂勝、葉榮鐘、王學潛、張麗俊、黃炎盛、林文華、林少英、吳上花、林春懷、林培英、林資瑞等人。
詩社活動:
每年春秋幾乎皆有聚會。明治三十九年(1906)三月四日,林朝崧蔡啟運、呂厚菴、賴紹堯、陳瑚、陳槐庭、林資修、林仲衡、傅鶴亭等九人,於林資鏗的瑞軒集會,共推林癡仙、陳瑚為理事,訂立社章十七條,欲「風雅道義相切磋,兼以實用有益之學相勉勵,且期交換知識,親密交情。」又置「社友題名錄」,記錄社友住所、姓名、年齡等。此次集會時間達三晝夜,所作擊缽吟有十題之多。從此年起「櫟社」正式組織化,規模大具。明治四十二年(1909)以後,「櫟社」活動漸趨熱絡。當時課題計六期,期各三題。明治四十三年(1910)四月「櫟社」詩會於台中瑞軒擴大舉行,社員二十名出席,來賓多達三十一人,以「瀛社」、「南社」詩人為主,其他還有新竹、嘉義,及中部各地吟友,可謂盛極一時。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二日,開全台詩人大會,迎接梁啟超父女與湯覺頓,邀請社內外二十多位詩人,集於瑞軒聯吟作詩。大正元年(1912)創立十週年,六月十五日於萊園大會,柬請各地詩友光臨,與會者社員十八人,來賓十五人。該會改訂社則為十八條,增置社長一人,理事四人,連前理事兩人,共為六人。之前推選的社長賴紹堯,至此時開始就任。大正二年(1913)櫟社秋會。大正六年(1917)創立十五週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復於萊園大會,值社長新喪,遂推選傅錫祺為社長。大正七年(1918)蔡惠如、陳錫金與鄉友別立「鰲西吟社」,並於惠如的伯仲樓舉行「櫟鰲聯吟會」,開台灣詩社聯吟會之先河。同年,櫟社社員蔡惠如、林幼春有感於漢文之將喪,願為中流之砥柱,以「鼓吹文運,研究文章詩詞,互通學者聲氣為宗旨」共謀設立「台灣文社」,並刊行《臺灣文藝叢誌》。對於維繫漢文有著重要影響力。大正八年(1919)臺灣文社成立當日,櫟社總會兼文社理事會。大正九年(1920)櫟社春會,實則為全島聯吟會。商議辛酉二十周年祝賀及紀念事。大正十一年(1922)櫟社於萊園慶祝二十週年社慶,議立題名碑,以資紀念,十月八日於萊園舉行落成典禮,與會者五十四人,盛況空前。大正十四年(1925)社員南強、鐵生二社友觸治安警察而繫獄,社友應集而慰安之。昭和元年(1926)九月一日於台中吳子瑜怡園,舉行秋季雅集及首屆「櫟社壽椿會」,為五十歲的社員祝壽,自此之後成為定例。昭和二年(1927)櫟社秋會兼第二回壽椿會。昭和三年(1928)櫟社春會,翌日有少侯倡設之怡社成立三周年祝賀會。昭和四年(1929)五月櫟社第三回壽椿會。櫟社秋會。昭和六年(1931)四月二十六日,櫟社於吳子瑜的東山別墅慶祝三十週年社慶。昭和七年(1932)櫟社第六回春季小集壽椿會。昭和十年(1935)櫟社第七回壽椿會。昭和十二年(1937)櫟社春會。昭和十六年(1941)四十週年後更設「萊園讀書會」。昭和十七年(1942)十月開理事會。十二月開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戰後,社務由林獻堂負責,曾在彰化銀行台中總行二樓集會數次,情況亦甚熱烈。民國四十六年(1957)十二月二十二日,諸社友會於萊園,擬重整旗鼓,推林攀龍為社長,許文葵為幹事,假萊園中學禮堂,作重整後的首次雅集。
產生作品:
《櫟社第一集》&14《櫟社第二集》&15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16《櫟社四十年沿革志略》&17
詩社簡介:
林癡仙言:「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以樗散之材自謙,遂名為「櫟社」。此社倡自林癡仙,至傅鶴亭而具規模,而提攜後進最力者,則為林獻堂貢獻最大。梁啟超曾經來臺與會,林獻堂受其影響甚深。社員多從事民族運動,政治色彩極濃,其組成以中部文士為主,而北部、南部文士亦兼有之。戰後雖有詩會,亦有新社員,但已不復當年之活力。該社為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乃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臺灣極重要的古典詩社。
出處:

2.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3.林欽賜編《瀛州詩集》,1933年版,頁70~79。

4.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9年版,頁57~58。

5.施懿琳、許俊雅、楊翠,《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版,頁96~100。

6.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6年版,頁27、28、41、42。

7.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年版,頁217、345、471、487、501、502、549、736、750、796、812、825、860、872、1064、1078、1082、1233、1277、1341、1342。

8.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3月版。

1.連橫〈臺灣詩社記〉《臺灣詩薈》第二號,1924年3月,頁97~99。

9.許俊雅《黑暗中的追尋──櫟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