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澎湖通判胡建偉應貢生許應元等之請命,建文石書院 列印 列印
1766 清乾隆31年 歷史人物
胡建偉  (生卒年不詳),《全臺詩》作「胡健」,號勉亭,清廣東三水人,1739年進士。1766~1769年,任臺灣府糧捕海防通判,屬澎湖廳,又稱澎湖通判。任內創立文石書院,兼任山長,解決澎湖士子獨學而無師之苦。1773年,來臺任臺灣府北路理番同知,於郡治二府口,捐建澎湖試館,內兩進各一廳二房,右邊護厝房五間,額曰「澎瀛書院」,為澎湖應試諸生公寓。通判任內,勸各社設塾,因公下鄉必詣塾,取幼童所讀書,正其句讀,誘掖獎勸,如父兄之於子弟。原本澎湖子弟到臺灣考試,淹留時日資斧維艱,每歲應試者,不過數人;乃詳情援南澳之例,就澎扃試,逕送道考,士皆稱便。澎湖人稱其為「善教者」。所著《澎湖紀略》,是個人獨立完成之澎湖志,保留澎湖文獻,居功厥偉。臺澎兵備道蔣允焄序曰:「以公餘研成一書,義例井然,持論精卓,足使後之司是土者資所考鏡,是真合古善治者。」
文石書院  1766年,澎湖通判胡建偉應貢生許應元等人之請,於澎湖廳轄文澳之西,建文石書院,1767年完工。胡建偉《澎湖紀略》〈文事紀‧書院〉:「惟澎湖一隅,自入版圖,於今八十餘年,向未設有書院;而教官又遠阻大洋三百餘里,……生童有志稽古而問道無門,學鮮良師,致有望洋而嘆。……有貢生許應元、張綿美、監生蔡聯輝等呈請捐創書院,以惠士林;……余乃捐廉兩百,以襄眾美,落成於丁亥之孟夏。……統榜曰『文石書院』。文石者,澎產也。其石五色繽紛,文章炳蔚。石之文何莫非人之文也!因取名焉。」訂有〈學約〉10條:重人倫、端志向、辨理欲、勵躬行、尊師友、定課程、讀經史、正文體、惜光陰、戒好訟。胡氏自任山長,初期山長都由澎湖通判兼任。書院為澎湖文教之中心,初建時分為前後三廳,中為講堂,列祀五賢大夫,設儒舍10間,前廳中架之樓奉祀魁星爺,故名魁星樓,後堂中祀文昌帝君,左右為講師住處。曾經多次重修,日治時代書院改為孔子廟。孔廟經多次修建,已不復原來面貌,僅魁星樓是1977年依原貌重建。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