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魯鼎梅來臺任臺灣縣知縣,任內將崇文書院遷至海東書院舊址,主持《重修臺灣縣志》。 列印 列印
1749 清乾隆14年 歷史人物
魯鼎梅
魯鼎梅  (生卒年不詳),字調元,號爕堂,清江西新城人,1742年進士,1749~1752年,任臺灣縣知縣,1751年及1752年,兩度「護理」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原縣署在東安坊,魯氏就任之後,以「創制規模甚為湫隘。第從前各令尚得安然無事,迨乾隆元、二年間,縣署之右建城守營,縣治之前建鎮標右營,操演之聲逼迫不寧。宰斯邑者,非遽歿於任所,即病劇而去官。經十有餘載,實授縣令七人,無一秩滿者。群指此署為不祥矣。雖風水之說,不可盡信;但既歷有凶徵,難免視為畏途。且印官屢易,地方政務日以廢弛,……」知府方邦基准其遷建於鎮北坊。魯氏任期雖長達3年,卻是「被參革職」。遷建縣署之後,將舊署改建為海東書院,延聘王必昌等人《重修臺灣縣志》,是其任內重要政績。
重修臺灣縣志  縣志創修於1720年。1749年,由福建德化知縣調任臺灣知縣的魯鼎梅,鑑於舊志已逾30年未曾重修,乃於1752年2月正式設志局修志,延請曾在德化縣任內共同纂修《德化縣志》之王必昌擔任總輯,由府學教授、府學訓導任總理,舉人陳輝、廩生方達聖、生員盧九圍任編纂。同年7月成書刊行。志分:疆域、山水、建志、賦役、學校、祠宇、禮儀、武衛、職官、選舉、人物、風土、藝文、雜記14志、15卷(藝文2卷),67目。〈藝文志〉僅列著述、書序(含跋)21、賦9、詩61等4目。最特別的是,著述是書目,將過去成集書目列舉,凡21家,書38種。有一段「序」交待其編輯理念:「臺固海外也,游於斯、宦於斯、與籍於斯,名流星聚,椽管花生,恍得江山之助焉。其辭關邑事暨地與人者,業分附於各志;更為詳考撰述諸家,標厥卷目,載其弁言,庶便稽求,用資博雅。若賦、若詩,並表而登之。擷瀛壖之文藻,徵海宇之昌明,非敢忘擬蕭樓,有所棄取之。」《重修臺灣縣志》〈藝文志〉,提出了有別於過去藝文志是歷代舊時文選的觀念,認為〈藝文志〉的目標,應是蒐集書目、序、跋文、弁言之保存。此外,〈人物志〉列有「文學」,錄有王喜、吳王弼、陳逸、馬廷對、鄭萼達、金繼美、李欽文、張士箱、陳邦傑、張從政等10人的小傳,也是方志創舉。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