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4月,六十七來臺任巡臺御史,編有《番社采風圖考》,《使署閒情》等。 列印 列印
1744 清乾隆9年 作家
六十七
六十七  (生卒年不詳),號居魯,清滿州鑲紅旗人,1744年4月來臺,以戶科給事中巡視臺灣,與同官范咸共同纂修《重修臺灣府志》,另編有《臺海采風圖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印行之「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將二者合併為《番社采風圖考》刊行。)及《使署閒情》。任滿,留任2年,1747年5月24日,以「積習相沿,因循滋弊」遭到革職。個人作品,詩40首及雜著2篇,詩作有不少是在其本國時的記遊、記行作品,其餘詠物、抒情、唱酬詩,也都不是在臺作品,僅有〈鹿耳門汛即事〉、〈新雨〉、〈新月〉等約半數詩作和臺灣有關,和其他宦遊文人明顯不同。
番社采風圖考  1744年來臺任巡臺御史之六十七,著有〈番社采風圖考〉及請畫工繪有〈番社采風圖〉及〈臺海采風圖〉,同官范咸為之作序云:「同事黃門六公,博學洽聞,留意於絕俗殊風;既作臺海采風圖考,復就見聞所及,命工繪為圖若干冊,亦各有題詞,以為之考。」但刊刻時,未將圖附上。1986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刊行《番社采風圖考》時,除了找到番社圖縮小影印〈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之外,也將中研院歷史語言所藏〈臺番圖說〉、翻印故宮〈臺灣內山番地風俗圖〉附上。另外還加上了六十七自撰的〈臺海采風圖序〉、莊年〈記采風圖後〉二文,及省立臺北圖書館藏〈黃叔璥臺灣番社圖〉縮影為附錄一、二,附錄三為范咸所撰〈海東選蒐圖序〉。附錄三是「按例:每年冬天巡臺御史要檢閱臺灣駐軍一次,選蒐圖便是描繪六十七和范咸兩位巡方侍御在臺舉行閱兵大典情形的。」原圖現在不見了。文獻會出版的《番社采風圖考》,可以說是六十七著作的輯佚及延伸的統合。六氏圖考是考察番社的條列式記錄,計有:歸化、社師、開圳、耕田、插秧、刈禾、瞭望、收倉、舂米、織布、製酒、築基、乘屋、送花、口琴、議昏、贅婿、沐兒、乳兒、布牀、穿耳、箍腹、文身、鑿齒、戲毬、鼻簫、鬪走、射魚、種芋、木、抽籐、獵禽、服牛、完餉、公廨、採實、會飲、番戲、渡溪、遊車、艋舺、鞦韆、浴川、淘金、藤橋、雞距、讓路、巡社等48則,可以說是18世紀的臺灣先住民文化事典。
至於〈六十七兩采風圖合卷〉,則繪製了瞭望、渡溪、舂米、耕種、捕鹿、刈禾、種芋、布牀、乘屋、糖廍、甘蔗、織布、迎婦、刺竹、青竹摽、蜥蜴、椰子、紅花、番仔秫、小米、柑子蜜、西瓜、荔支、番蒜、楊桃、茄子、芽蕉、槺榔子、釋迦果、波羅蜜、檳榔、金瓜茄、倒掛鳥、浮桑花、魚子蘭、桂花、刺桐花、龍眼、番薯、香員、葫蘆、灣豆、番柿、黃瓜、番石榴、菩提果、黃梨、番麥、曇花、番花、菊花、仙丹花、油菜花等53種,動物、植物、活動、勞動種作、器物之圖像,附有編者之文字說明,並非一物一事一圖,有多種合為一圖者,是為18世紀臺灣先住民之生活圖鑑。
使署閒情  1744年來臺之巡臺御史六十七,於公餘蒐集「近時臺灣詩文」編輯的詩文集,多數為宦遊文人作品。同官范咸為之作序云:「公本於使署之餘,作詩歌以適閒情,因有是集一卷;余與公修志時,已採入雜著中矣,既而志事已竣,公又搜得近時臺灣詩文若干首,不暇補入。公既珍惜此邦之文獻,且不忍沒人之長,因即移已之集之名以名之,而附已作於後。」六氏編此詩文集之目的,主要在補《重修臺灣府志》〈藝文〉之遺珠,並提供自己的詩集名為此文集名。文集凡4卷;卷一收賦2、詩96題115首。卷二收詩128題152首,卷三、卷四為雜著,計40篇。所謂近時文人,多指清治初期來臺之宦遊文人,但也包括了沈光文、陳永華等明鄭流寓文人作品,本土文人則有陳輝、鄭應球、陳斗南等少數人入榜。臺灣道莊年序曰:「今夫為政,閒不閒,何常之有。緬考古賢同宰單父,或鳴琴、或戴星,抑何異歟?幾務叢脞,廢弛以求閒,非閒也,清和悉理,勤勉而得閒,斯閒矣。節儉正直以風有位,政有餘暇。吾於是集見公有素絲委蛇之廣焉。昔姬公總政蒞官,退輒讀書百篇,日見七十餘士,是不閒而閒、閒仍不閒也。公殆有慕而興焉者呼?」擔心他人從「閒」字誤會六氏廢弛公務玩弄詞章,有辯護之意,反而給了極高度的推崇。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