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黃叔璥來臺任巡臺御史兼領學政,著有《臺海使槎錄》。 列印 列印
1722 清康熙61年 作家
黃叔璥
黃叔璥  (1666~1742),字玉圃,號篤齋,清順天大興人,1709年進士。1722年,朱一貴事件後,清廷檢討在臺施政措施,決定每年派出御史滿、漢各1名來臺視察,黃叔璥、吳達禮是派任臺灣的首任漢、滿巡臺御史。黃叔璥來臺後,除致力掃除朱氏殘餘勢力外,亦認真巡行各地,訪察民情風俗,著成《臺海使槎錄》8卷,分類記述漢族人及各地生、熟番之生活記事,立下筆記文學之範式,另有〈番社雜詠〉24首,以竹枝詞之形式,分詠番民之紋身、作室、種園、禾間、晝織、夜舂、捉牛、射魚、捕鹿、猱採、社餉、互市、樹宿、哨望、鬪捷、嘴琴、鼻簫、迎婦、浴兒、讓路、渡溪、會飲、賽戲、漢塾。巡臺御史任期1年,1723年秩滿,奉旨留任一年,1724年離臺。
臺海使槎錄  黃叔璥著,是宦臺時,於「休沐之暇,凡古今人著述,有散見於地理海防島夷諸傳記者,遐蒐博採,悉為攟拾,并就郡縣牒牘所狀,歲時巡歷所及,輙寓筆書之……」。全書分8卷,卷1至卷4為〈赤嵌筆談〉,卷5至卷7為〈番俗六考〉,卷8為〈番俗雜記〉。
〈赤嵌筆談〉是有關臺灣之歷史、地理、交通、防務、物產、民俗之全面記事,包括:原始、星野、形勢、洋、潮、風信、氣候、水程、海船、城堡、賦餉、武備及〈朱逆附略〉。
〈番俗六考〉則就「北路諸羅番」、「南路鳳山番」、「南路鳳山傀儡番」、「南路鳳山瑯嶠十八社」為大區分,再就各「番」居地,諸羅番分為10目,鳳山番分為3目,記述各地番人之居處、衣飾、飲食、婚嫁、喪葬、器用各節,並於各番社記事之末,收錄〈番歌〉,以漢字音記錄各社傳唱之歌謠,凡34首。
所謂諸羅、鳳山番,係指熟番,多為平埔族。另有生番記事為〈番俗雜記〉,分為生番、熟番、社商、社餉、捕鹿、番役、土番餽獻、番界、吞霄淡水之亂、馭番,另附孫元衡〈裸人叢笑篇〉、郁永河〈土番竹枝詞〉等多家宦遊文人番社采風詩。使槎錄關於臺灣先住民族的考察和記錄,保持了客觀科學的分類記述,知道生番、熟番文化不同,即使同為熟番,也因居地、族類有異,生活文化不同,分類記述,為筆記臺灣先民生活,立下書寫模式。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