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民國72年
議題
政治小說 臺灣八○年代因國際局勢的變動、社會、政治的變革,尤其1984年之後,隨著黨外政治力量的壯大,政論雜誌的蜂起,意識形態的箝制逐漸鬆綁,言論尺度大開,帶動一波政治文學的書寫,部分小說多透過政治事件或政治環境的改革,揭露過去/現在、虛/實的荒謬情境。一般認為,開政治小說之先的是,1979年黃凡的《賴索》,以意識流的技巧,描寫獻身於臺灣民主運動的英勇行為,其獨特靈活的寫作手法,被視為是臺灣政治小說嶄新形態的里程碑。另外,吳錦發,以〈叛國〉,回溯歷史傳記的口吻,不僅揭露人物的特殊遭遇,也隱喻臺灣孤島的命運,被譽為是繼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之後,描寫臺灣人「孤兒意識」的一篇傑作。而政治小說若就題材分,可分牢獄小說,如施明正的《喝尿者》、王拓的《牛肚港的故事》。伸張人權的小說,如林雙不的《黃素小編年》、楊青矗《選舉名冊》。政治寓言小說,如陳映真《華盛頓大樓》、李永平的《海東青》。環保小說,如宋澤萊《抗暴的打貓市》。九○年代由於文化生態的改變,媒體的大量開放,政治小說的功用及取向有所改變,選舉的議題增加,如宋澤萊《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張大春《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