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8月,余光中在聯合報副刊發表〈狼來了〉,認為鄉土文學作家即在提倡「工農兵文藝」,點名批判陳映真、尉天驄、王拓等人,掀起「鄉土文學論戰」。 列印 列印
1977 民國66年 事件
鄉土文學論戰
鄉土文學論戰 七○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是臺灣戰後以來「一次大規模文化論戰。而且論戰的範圍並不僅止於文學領域,還包括了在政治、經濟層面的意識形態的對立要素,因此也可說是一場全面性的思想、文化論爭。」1965年,葉石濤於《文星》雜誌,發表〈臺灣的鄉土文學〉一文,指出「臺灣」與「鄉土」相互關連的觀點,使得文藝作家漸次重視「鄉土」的議題,引起政府當局的注意。1976年初何言發表了〈啊!社會文學〉,開始出現討伐之聲;9月朱炎發表對鄉土文學的看法〉,認為:「大陸和臺灣本為一體」,呼籲「作家必須擴大視野」,並且提倡「三民主義的文學」。1977年5月,葉石濤於《夏潮》雜誌發表〈臺灣鄉土文學史導論〉,引起對「鄉土文學」觀念的討論,特別是《仙人掌》4號,刊載了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根植在臺灣這個現實社會的土地來反映社會現實,反映人們生活和心理的願望的文學』並非只是農村文學,它也適用於包括描寫都市等社會領域的全部文學」。另有不同觀點作家的回應,有銀正雄〈墳地裏哪來鐘聲?〉及朱西寧〈回歸何處?如何回歸?〉,銀正雄批評王拓的小說是一種「普羅文學」,朱西寧則認為鄉土文學「只怕終將會流於地方主義,規模不大,難望成其氣候」。8月17日,中央日報總主筆彭歌於聯合報發表〈不談人性,何有文學?〉,對王拓、陳映真、尉天驄等人的文學觀提出批判,指出最近文學論是「不正確的,甚至有害的」主張。8月20日,同在聯合報,余光中刊登了〈狼來了〉一文,指摘「臺灣現在已有人公然提倡『工農兵文藝』,暗指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是共產黨的爪牙。」使得論戰過程緊張度提高,討論的人數激增。1977年8月末,擧行「第二次文藝大會」,由當時政府、黨團、軍方的代表,丁懋時、李元簇、王昇、李煥等,以及余光中、尹雪曼等文學人士組成,召集了270位相關人士,就當前文藝政策、文藝功能、國際文藝交流等議題進行討論,最後,論戰結束在官方擴大了「鄉土文學」的意涵,將此界定成「愛國文學」、「民族文學」,消解其政治的緊張性。而歷經這次的鄉土文學論戰的激辯,也使得更多的人思考臺灣主體性的問題,其熱情延燒至八、九○年代。之後,民間及官方各出版論戰過程的相關資料,民間則由尉天驄主編《鄉土文學討論集》,臺北遠景出版社出版,1978年;官方則由彭品光主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中華民國青溪新文藝學會印行,1977年。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