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 民國46年
作家
鍾肇政 (1925~ ),出生於日治時期新竹州大溪郡龍潭庄字九座寮(桃園縣龍潭鄉),另有筆名:鍾正、路加、九龍、趙震。日治時代畢業於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戰後曾就讀臺灣大學中文系,未幾因故中途輟學,曾任小學教師,長達30年之久、東吳大學東方語文學系兼任講師(1974~1978)、《臺灣文藝》主編及社長、民眾日報副刊主編(1978)、總統府資政、臺灣筆會會長、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等。
1951年,於《自由談》雜誌,發表第一篇文章〈婚後〉,引起寫作興趣,從此筆耕不輟。1957年,鍾肇政發起《文友通訊》,為戰後第一份作家聯誼性的通訊。196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表於聯合報,1961年,又發表《濁流三部曲》大河小說。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臺灣人三部曲》,歷時10年。另有《高山組曲》、《怒濤》等大河小說,是首位開啟臺灣大河小說創作的小說家。《臺灣人三部曲》被視為第一部為臺灣人尋找歷史定位的作品。除小說之外,另有譯作及編選選集,堪稱著作等身。
他的長篇小說,可分為兩大系列,一是以《濁流三部曲》為代表的自傳體小說,以終戰前夕一個知識青年的成長,反映了整個時代、社會蛻變的軌跡;一是以《臺灣人三部曲》為代表的歷史素材小說,呈現50年淪日史的真正面目,另外,寫霧社事件的《馬黑坡風雲》、「高山組曲」,也可歸屬此一系列。他的短篇小說則顯現了勇於接受新事物、不斷成長的特色,彭瑞金曾做深入分析:「《殘照》、《輪迴》時期的鍾肇政短篇,對生命的奧祕,對人際的悲歡離合,對人心靈深處隱晦的情欲愛恨,多所窺探。」2004年9月,桃園縣政府文化局以接力賽跑的方式,歷經了3任縣長,長達5年餘,出版了38巨冊,合計2000萬字的《鍾肇政全集》。
文友通訊 文學油印刊物。1957年4月創刊,為戰後第一代本土作家,特別是小說家聯絡的油印刊物。最初由鍾肇政發起後,直至1958年9月9日發出最後一次通訊,共維持了1年4個月之久。其中集結了鍾肇政、陳火泉、廖清秀、鍾理和、施翠峰、李榮春、許炳成(文心),以及後來加入的許山木、楊紫江等人,是五○年代中期文壇,最具代表的本土作家的匯集。其目的,主要在於聯繫各文友近況,包括生活的和寫作的,例如:寫作成果、得獎、出版消息等,期使「精神上聯成一氣齊一步伐,互相策礪」,藉以彼此相互切磋學習,這對戰後第一代本土作家,特別是必須「跨越語言」者,不管在精神上或寫作上,都有莫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