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9月,吳濁流長篇《亞細亞的孤兒》各篇自本月起相繼出版單行本。 列印 列印
1946 民國35年 作家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  日文長篇小說。原名《胡志明》。作者吳濁流。於1946年9月至12月間,分4篇次由臺北國華書局與民報總社發行。1956年日文版由日本一二三書房發行。1959年漢譯本譯為《孤帆》、由楊召憩翻譯、高雄黃河出版社發行。1962年傅恩榮譯為《亞細亞的孤兒》,由臺北南華出版社發行。因避忌同名之越共領導人,《胡志明》從此定名為《亞細亞的孤兒》。這部長篇小說,乃作家吳濁流於日治時期末冒險完成的重要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最初的日文版共分4篇,除第一篇沒有標題之外,其餘分別是悲戀之卷、大陸篇、桎梏之卷。如今流通之漢譯本則分為5卷,依序為苦楝花開的時節、留學生涯、紫金山麓、團樂、日美戰爭。第一篇「苦楝花開的時節」所描寫的內容,大抵圍繞在胡太明童蒙、青少年時期,以舊式書房教育與公學校教育並行對照的方式,著重勾勒出主人翁之於新舊思潮相互激盪、彼此衝擊的時代背景,也為後續的故事發展鋪陳了濃濃的矛盾張力。第二篇「留學生涯」則轉入胡太明在失戀之餘,傷心遠離臺灣、前赴東京留學的情節。返臺後謀職不順,乃又轉往中國發展,任職於南京的女子中學。第三篇「紫金山麓」主要描繪的是中日戰爭前夕、胡太明在中國的生活遭遇,特別集中在上海、南京兩地。第四篇「團欒」所寫則為胡太明返臺後的遭際,中日戰事爆發之後,曾經前往中國的胡太明,也因為上述經歷而遭到總督府相關當局的嚴密關切。最後一篇「日美戰爭」描寫的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背景,更為激烈也更為扭曲的皇民化運動下,返臺的胡太明舉目所見、淨是嚴重扭曲的言行,又加上親人喪生於前線,終於導致精神崩潰失常。小說最後即結束於發瘋的胡太明失蹤,此後鄉里間即謠傳有多種胡太明行止的消息。吳濁流及其《亞細亞的孤兒》,在臺灣文學裡頭已進一步成為一種重要的精神隱喻。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