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7月,王昶雄日文小說〈奔流〉發表於《臺灣文學》第3卷3號。 列印 列印
1943 日昭和18年 作品
奔流
奔流 日文小說。作者王昶雄。發表於1943年7月31日、《臺灣文學》第3卷第3號。〈奔流〉為四○年代臺灣作家處理皇民化議題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描寫敘述者眼中伊東春生與林柏年兩名臺灣青年,在面對皇民化運動風潮下各自的心路歷程。原名朱春生的伊東春生,選擇了放棄包含親情關係在內所有固有的臺灣文化遺產,其姪子林柏年則無法接受這樣的方式,因而造成兩人之間的諸多衝突。相較於伊東春生對於皇民化的回應方式,林柏年設想、努力的則是一種企圖保存臺灣固有文化、兼顧精神尊嚴的方式。因此,〈奔流〉雖被視為四○年代「皇民文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卻也呈現了與周金波、陳火泉截然不同的文化因應型態。
王昶雄(1916~1999),出生於臺北縣淡水。本名王榮生。1923年入淡水公學校。1928年畢業赴日本郁文館中學就讀,1933年進入日本大學文學系、1934年轉入齒學系。1935年成為《青鳥》雜誌同仁,1937年加入《文藝草紙》為同仁。1942年畢業返臺、於淡水開業,並於同年加入張文環《臺灣文學》。1946年起於淳德女中擔任歷史教師。王昶雄的作品,主要為小說、新詩與散文隨筆。代表性作品尚包括如〈淡水河之漣漪〉、〈奔流〉等小說,〈我的歌〉、〈陋巷記〉、〈樹風問答〉等新詩,以及呂泉生譜曲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的創作帶有相當程度的自然主義文學觀,並兼有日本私小說傳統的影響。一方面傾向以客觀方式展開敘述、呈現人物心理,一方面又主觀地將帶有自傳色彩的成分引入作品當中。譬如〈奔流〉中,從日本學醫返臺的敘述者,一方面嘗試客觀地描述伊東春生與林柏年,一方面則又藉此檢視著自己的內心世界。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