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4月,皇民奉公會文化部改組為「臺灣文學奉公會」,同時解散「臺灣文藝家協會」。 列印 列印
1943 日昭和18年 文學團體
臺灣文學奉公會 文藝機構。成立於1943年4月29日,臺北市。會長由皇民奉公會事務總長山本真平兼任,理事長林貞六(林呈祿,原皇民奉公會文化部部長),常務理事矢野峰人,九名理事包括有島田謹二、西川滿、松居桃樓、張文環等人,濱田隼雄為幹事長,龍瑛宗、長崎浩為幹事。自1944年5月1日起發行機關誌《臺灣文藝》月刊,至1945年1月5日止,總共發行8期,由長崎浩擔任主編。「臺灣文學奉公會」之前身為「皇民奉公會」下設之「文化部」。成立於1941年4月19日的「皇民奉公會」,以統籌殖民地各類資源、推動皇民化運動為宗旨。因應戰爭時局的變化,統合殖民地文藝組織成為「皇民奉公會」的積極推動文藝政策。「臺灣文學奉公會」的成立則是此一文藝政策的實踐。因此,除了《文藝臺灣》、《臺灣文學》、「興南新聞」等新文學者參與之外,其他包括俳句、和歌、民俗等領域的文學者亦皆成為會員。稍早於「臺灣文學奉公會」之成立,「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部」亦於1943年4月10日設立。其組織母體為1942年5月26日成立之「日本文學報國會」,隨後即在各殖民地設立支部。「臺灣支部」之成員幾乎與「臺灣文學奉公會」重疊。一般認為,兩個組織的差異僅在於「臺灣支部」負責對外文藝事務,「臺灣文學奉公會」負責對殖民地內部的文藝動員、奉公活動。同時成立的兩個文藝組織,主要的活動有三項:一、推派楊雲萍、周金波、齋藤勇、長崎浩4人參與1943年8月25日起於東京召開的 「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二、於1943年11月13日在臺北市召開「臺灣文學決戰會議」;三、總督府情報課透過此一組織,於1944年6月起相繼指派西川滿、濱田隼雄、陳火泉、龍瑛宗、楊逵、呂赫若等13名作家分赴各地體驗戰時生活,隨後並將個人完成之作品予以發表,如《決戰臺灣小說集》乾坤兩冊。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