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1941
作品
志願兵 日文小說。作者周金波。發表於1941年9月20日,《文藝臺灣》第2卷第6號。〈志願兵〉被視為日治時期「皇民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以「臺灣人志願兵」為題材,描寫三個青年面對皇民化運動下的各自抉擇與行動。敘述者我、張明貴、高進六在時代浪潮下,對於如何成為真正的日本人苦惱、焦慮。在敘述者眼中,張明貴站在教育養成的立場上,支持利用皇民化運動、循序漸進改造臺灣人;改名高峰進六的高進六,積極參與皇民煉成團報國青年隊,其立場則接近信仰型態,傾向透過一種拊掌膜拜、神靈附身的做法來體驗大和精神,藉此強化成為日本人的信念。就在張明貴、高進六激烈爭辯不歡而散後不久,張明貴從報紙上得知高進六血書參加志願從軍的消息,張明貴與敘述者最後也同意了高進六的做法才能真正改變臺灣人,為臺灣謀福。〈志願兵〉的內在衝突,因此集中於皇民化運動內部較為和緩與更為激烈的不同手段之間。周金波藉此將皇民化問題連接到臺灣人改造、臺灣社會革新的脈絡上,被評論者視為精英主義者的思考方式。
作者周金波(1920~1996),出生於基隆。1921年至1924年間與留學日本的父親在東京生活,返臺後於1926年入桃園公學校,1928年入基隆第一學校就讀,1933年前往日本先後就讀於熊本縣鎮西中學、東京的日本大學附屬第三中學與日本大學齒科專門部。1938年成為澤田喜美子「七曜會」同仁,並參與岸田國士組成的劇團「文學座」。自日本大學齒科學系畢業後,於1941年6月回返臺灣繼承父親的齒科醫院,加入「臺灣文藝家協會」,稍後擔任劇本部理事,並成為《文藝臺灣》同仁。1943年代表殖民地作家與楊雲萍等人共同出席「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二次大戰結束後,於1945年間加入張邦傑發起之「三民主義青年團」、任基隆分會文化部長,1946年參與五四紀念運動抗議被捕,隱姓埋名並改姓楊。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多次被捕。1953年籌組「青天臺語話劇社演出話劇」,1958年籌資拍攝多部電影,1959年恢復原來姓名,並擔任基隆戲劇比賽評審委員長達25年。屬於日文作家的周金波,日治時期的作品以小說、隨筆為主,包括小說〈水癌〉、〈志願兵〉、〈「尺」的誕生〉、〈氣候,信仰與宿疾〉、〈鄉愁〉。中島利郎於2002年編有《周金波集》,由前衛出版社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