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7月,金關丈夫、池田敏雄等人創刊《民俗臺灣》。 列印 列印
1941 日昭和16年 作品
民俗臺灣
民俗臺灣  月刊。1941年7月15日創刊,至1945年1月15日第5卷第1號止,總計發行43期。「民俗臺灣社」發行,發行地點臺北市。採編輯委員討論、自由投稿制度。編輯委員為金關丈夫、池田敏雄、國分直一、岡田謙、淺井惠倫、中村哲、淡野安太郎等同仁所組成。以「風俗˙習慣的研究與介紹」為發行宗旨,《民俗臺灣》直至臺灣逐漸成為戰場前夕,才修改此一宗旨。1944年底的第4卷第12號,唯一沒有「卷頭言」的一期,以放大字體談到:「我輩從事的工作園地,而今也已成為戰場。我輩在此一園地上的總突擊,勢必關係到日本的勝利。因此,在此一園地上盡力振作,就如同在戰場上向敵人猛力進攻。我輩決意振作精進永不退縮!」儘管如此,一般咸認為,《民俗臺灣》為戰爭階段臺灣文化的保存貢獻了相當心力。被視為此一階段三大雜誌的《民俗臺灣》,主要的編輯內容大概可區分為九大類,分別是食衣住行、俚諺、歌謠、謎語、民間傳說、民藝、民間信仰、地方鄉土史、語言、社會習俗。總數826篇文字中,臺灣作家有309篇。池田敏雄在〈張文環及其周邊的事〉一文中,將臺灣作家中的民族運動者分成三類:一是政治派,包括連溫卿、陳逢源、林茂生;一是思想派,例如陳紹馨、吳新榮、楊雲萍、楊逵;一是文藝派,有黃得時、廖漢臣、朱鋒、張文環、呂赫若、郭水潭等人。其他非民族運動人士,則包括戴炎煇、楊千鶴、曹永和等。專輯方面共有6次,包括士林特輯、新年風俗特輯、臺南特輯、北門郡特輯、俚諺特輯、童養媳制度再檢討特輯。發表作品較多的楊雲萍,有〈士林先哲傳記資料初輯〉、〈賴和氏追憶〉,以及「臺灣關係文獻解題」的系列文字。其他重要的文字還包括像是連溫卿的長文〈臺灣民族性的一個考察〉。在皇民化運動企圖摧毀殖民地既有風俗習慣的背景趨勢下,《民俗臺灣》努力記錄、整理的意義當能夠更清楚的呈現出來。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