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月,西川滿主導改組成立「臺灣文藝家協會」,並發行機關誌《文藝臺灣》。 列印 列印
1940 日昭和15年 文學團體
臺灣文藝家協會  文藝組織。1940年1月1日成立於臺北市。其前身為「臺灣詩人協會」。1941年2月11日首次改組,調整組織架構,漸具半官方色彩。組織調整前的舊協會,會員分「贊助會員」與「普通會員」。前者並不參與組織運作,多為臺北帝大教師、總督府文教單位首長與其他文藝雜誌負責人。成立同日發行機關誌《文藝臺灣》月刊。62位正式成員中,西川滿、長崎浩、池田敏雄、北原政吉、中山侑、黃得時、龍瑛宗等10人為《文藝臺灣》編輯委員。其他知名成員尚包括張文環、吳新榮、郭水潭、周金波、楊雲萍、楊熾昌、濱田隼雄、立石鐵臣、新垣宏一、金關丈夫等人。舊協會時期主要以編輯發行《文藝臺灣》為主要活動。改組後的新協會,由矢野峰人擔任會長,安藤正次、荒木義夫(總督府警務局長)、森田民夫(情報部事務官)、福澤清(情報部事務官)等14人擔任顧問,工藤好美、神田喜一郎等16名參事,事務局事務總長為西川滿,協會下設「詩」、「劇作」、「小說」、「短歌」等八部,分別有兩至三名理事。如濱田隼雄與龍瑛宗擔任小說部的理事。改組後曾推動10餘項工作,包括:發行會報、設立文學賞、強化所屬雜誌、編纂文藝年鑑、舉辦演講會、研究南方民俗等等。改組後,《文藝臺灣》改由「文藝臺灣社」發行,「臺灣文藝家協會」另行創刊機關誌,《臺灣文藝家協會會報》。1942年7月間,經總督府情報課之策劃再度改組,矢野峰人續任會長,新加入理事有松居桃樓、竹村猛、張文環、陳逢源。二次改組的「臺灣文藝家協會」,進一步擴大網羅當時所有的文藝組織與知名文學者,並於1943年5月5日「臺灣文學奉公會」成立之際宣布停止活動。最終完成了戰爭階段文藝組織一元化的歷史過程。二次改組後的新協會除繼續既有的活動之外,另曾派遣會員代表殖民地作家前往東京參與1942年11月初舉行的「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文藝臺灣  月刊。1940年1月1日創刊,至1944年1月1日第7卷第2號止,總計發行38期。由「臺灣文藝家協會」發行,編輯兼發行人為西川滿,發行地點臺北市。自1941年3月1日第2卷第1號起,改由「文藝臺灣社」發行。編輯、發行人與發行地點同前。在編輯方針上,約以1942年為界,《文藝臺灣》歷經藝術至上到國家至上的變化。這本文藝雜誌之發行、編輯實由西川滿一手主導。從雜誌的裝幀到作品性質的挑選、編排,處處散發西川滿偏向浪漫、耽美的文學趣味。但接近1941年底爆發的太平洋戰爭之際,《文藝臺灣》亦開始調整編輯方針,逐漸增加更多的時局色彩、呼應國策的文字內容。開始進行相關特輯的製作,即充分顯示了此一變化。在「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前後,《文藝臺灣》密集製作了有數次特輯,包括如第5卷第2號的「詩集大東亞戰爭」、第5卷第3號的「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特輯」、第6卷第1號的「國民詩特輯」、第6卷第2號的「街頭小說特輯」,以及終刊號的「臺灣決戰文學會議特輯」。最後則是在1943年11月13日舉行的「臺灣決戰文學會議」中,由西川滿提議「獻上文藝雜誌」並獲得通過而完成了《文藝臺灣》的戰爭化過程。發表於《文藝臺灣》的作品涵蓋新詩、小說、版畫、戲劇、短歌、寫真、評論。除了幾次的特輯之外,各期多以新詩為主要內容。連同穿插於文字作品之間的版畫,共同構成了《文藝臺灣》注重唯美的傾向。新詩方面的主要作者包括有矢野峰人、新垣宏一、北原政吉、本田晴光、長崎浩、萬波亞衛、高橋比呂美、西川滿等人,皆有10篇以上的詩作發表。臺灣作家發表較多的則是楊雲萍與龍瑛宗。在小說部分,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濱田隼雄長篇《南方移民村》、《草創》,龍瑛宗〈邂逅〉、〈白色山脈〉、〈不知道的幸福〉、〈懸崖上的男人〉,周金波〈水癌〉、〈志願兵〉、〈鄉愁〉,陳火泉〈道〉、〈張先生〉,西川滿〈雲林記〉、〈採硫記〉、長篇《臺灣縱貫鐵道》,以及川合三良、新田淳、河野慶彥、葉石濤。版畫的作家主要為立石鐵臣、宮田彌太朗等人。戲劇部分有西川滿、竹內治、長崎浩等作者。評論則集中在島田謹二、中山侑、西川滿、濱田隼雄、中村哲等人。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