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2月,龍瑛宗日文小說〈パパイヤのある街〉入選東京《改造》第19卷4號發佈之徵文佳作。 列印 列印
1937 日昭和12年 作家
龍瑛宗
龍瑛宗 (1911~1999),出生於新竹北埔。客籍作家。本名劉榮宗。先人曾因製樟腦遭泰雅族原住民殺害,父親轉而經營鴉片與占卜。1919年入北埔公學校。1925年入二年制的北埔公學校高等科。1927到1930年於臺灣商工學校就讀。畢業後因日籍老師佐藤之推薦得進入臺灣銀行南投分行工作,1934年轉往臺北總行。1937年6月間前往東京遊歷,結識多位日本文藝界人士如阿部知二、青野季吉等人,並成為東京《文藝首都》的會員。1939年加入「臺灣詩人協會」。1940年成為「臺灣文藝家協會」會員、《文藝臺灣》編輯委員。1941年調任臺灣銀行花蓮分行。1942年因西川滿推薦而進入臺灣日日新報擔任編輯、辭去銀行工作。1942年10月間,代表臺灣參與東京舉行之「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1946年3月至10月間任職於中華日報日文版。1947年至1949年初,任職於省政府民政廳,並編輯《山光旬報》。1949年至1976年任職於合作金庫,以專門委員職務退休。1964年參與《臺灣文藝》創刊,為編輯委員。龍瑛宗為殖民地臺灣新文學的日文作家,在三○年代中葉前後展開文學創作。以知識份子的複雜心理為主要關懷、結合詩人纖細情感為特色的龍瑛宗,一生的文學創作成果甚豐,涵蓋小說、新詩、評論、隨筆。依照其活動概況,龍瑛宗的文學生涯大致上可劃分為四個階段。日治時期的第一個階段為「個人風格奠基期」,自1937至1945年間,主要以一系列知識份子題材之創作著稱,如奠定聲名的初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與〈黃昏月〉、〈黃家〉,並有部分描寫時事、女性的作品,如〈蓮霧的庭院〉、〈一個女人的紀錄〉。戰後初期的第二個階段為「調整時期」,自1945至1949年間,除小說如〈青天白日旗〉、〈從汕頭來的男子〉之外,多為隨筆與評論,並於1947年結集出版《女性的素描》隨筆集。第三個階段為創作「間歇期」,自1949至1976年間,只有斷斷續續的文字寫作成果。第四個階段為創作「再出發時期」,約自1977至1991年,有長篇小說《紅塵》。儘管具有詩人性格的龍瑛宗,相對較為偏好詩意、感性、藏而不露的表現方式,龍瑛宗文學有殖民地知識份子在批判、抗爭形象之外,屬於纖細的、複雜的感性面向。國立臺灣文學館有《龍瑛宗全集》出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