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4月,臺灣總督府宣布廢止報刊漢文欄版面。 列印 列印
1937 日昭和12年 事件
廢止報刊漢文欄  文藝政策。臺灣總督府宣布自1937年4月1日起,報刊漢文欄位廢止。根據河原功、中島利郎等人的研究,「漢文欄廢止」並未見於臺灣總督府內部相關文獻,亦未全面性禁止所有報刊雜誌。此一文藝行政命令,似乎特別針對臺灣人發行的「臺灣新民報」而來,連帶受此一行政命令影響的還包括「臺灣時報」。「漢文欄廢止」的文藝政策其實來自於更根本的同化、皇民化要旨中的國語(日語)普及。亦即,語言與文化、民族、國家認同之間的相互關連,日語的普及因而被認定為能夠有效強化文化、民族認同的政策工具。因此,儘管戰爭階段接任總督的小林躋造,曾經在1941年間表示並未全面性廢止新聞(報刊)、雜誌的「臺灣語文」,但這一政策邏輯的思考因果仍然相當明確。在此一文藝政策衝擊下,雖然還包括《風月報》、《南方》半月刊在內的數種雜誌能夠繼續以漢文編輯發行,但除了臺灣人系統的報刊以外,深受影響的其實還包含了許許多多的文藝刊物,特別像是《臺灣新文學》。在整個戰爭時期,除了少數如《風月報》以外,主要的文藝刊物如《文藝臺灣》、《臺灣文學》、《臺灣文藝》等,通通都只能夠以日文編輯發行。影響所及,在三○年代尚能夠透過編輯者編輯策略的安排如楊逵《臺灣新文學》而繼續獲得創作、發表機會的漢文作家,幾乎也都因此中斷了文學創作歷程,譬如楊守愚、蔡秋桐、林越峰、廖漢臣、郭秋生等人。即使像王詩琅、朱點人等能讀寫日文的作家,也都暫時放棄了文學創作。整個漢文作家所積極推動的臺灣新文學運動中,特別是現實主義批判的文學精神,更在「漢文欄廢止」的命令下迅速的萎縮。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