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8月,王詩琅發表〈賴懶雲論:臺灣文壇人物論(四)〉於「臺灣時報」第201號。 列印 列印
1936 日昭和11年 作品
賴懶雲論臺灣文壇人物論)  評論。發表於1936年8月臺灣時報第201號。作者王詩琅。〈賴懶雲論〉乃臺灣文壇人物評介的系列文字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賴和文學論。在這篇以日文發表的文章當中,本身密切參與臺灣新文學運動的作者王詩琅,賦予賴和及其文學異常重要的地位。分別討論到賴和的人格特質、重要代表性作品、賴和文學中臺灣話文部分創作的語言問題與文學價值,以及作者對於賴和的期待等等。王詩琅深受三○年代社會主義思潮之影響,本人亦曾因黑色青年組織活動而遭到逮捕,因此,在詮釋賴和及其文學的議題上,經常刻意使用三○年代共通的文化用語,例如「同情弱者」、「相信階級問題的必然性」等詞彙,以之側面突顯賴和的文學精神。在三○年代文學語言的議題上,王詩琅描繪賴和的理解及其實踐方式:「他總是先用文言文寫好,然後按照文言稿改寫成白話文,再改成接近臺灣話的文章,據說也有時反其道而行的」「事實上,臺灣的新文學能有今日之隆盛,賴懶雲的貢獻很大。說他是培育了臺灣新文學的父親或母親,恐怕更為恰當」。而王詩琅的論據則是提及「臺灣文藝聯盟」成立之初,賴和被公推為委員長一事,以之說明賴和的崇高地位。王詩琅在幾十年前提出的這番論說,至今仍舊普遍流通於臺灣文學領域的討論當中,並且也影響了日後圍繞著臺灣新文學精神傳統的詮釋。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