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月,張文環日文小說〈父の顏〉入選東京《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4名。 列印 列印
1935 日昭和10年 作家
張文環
張文環 (1909~1978),出生於嘉義梅山。1921年就讀小梅公學校,1927年畢業前往日本入岡山中學。1931年入東洋大學文學部。1932年因參與吳坤煌、林兌「臺灣人文化圈」之活動遭逮捕,1933年再參與「臺灣藝術研究會」,創刊《福爾摩沙》。1938年與新婚妻子返臺,於「臺灣映畫株式會社」擔任代經理,並兼任《風月報》編輯直到年底。1941年與王井泉、陳逸松、中山侑設立「啟文社」,發行《臺灣文學》。1943年組成「厚生演劇研究會」。1944年從臺北遷往臺中霧峰,擔任霧峰區公所主事,1945年7月任臺中州大屯郡大里莊莊長。1946年當選臺中縣第一屆縣議員,1947「二二八事件」期間一度躲入山區。1948年起,先後於「臺灣省通志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人壽保險公司嘉義分行」、「天一染織公司」、「彰化銀行北區分行」任職,1968年先後擔任「榮隆紡織公司」、「日月潭觀光大飯店」總經理,1978年因心臟病去世。
張文環作品以小說、評論隨筆為主,並有譯作與數首新詩,整體數量相當可觀。較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說:〈辣韭罐〉、〈藝妲之家〉、〈夜猿〉、〈頓悟〉、〈閹雞〉,以及長篇《山茶花》、《滾地郎》。2002年陳萬益編有8卷本《張文環全集》,由臺中縣立文化中心出版。張文環的小說擅長處理山村背景、鄉村生活題材,不注重情節而偏向心理氣氛的營造與自然景物的描繪,此外,圍繞著鄉村風俗習慣的細節渲染也是張文環小說中的特色。張文環小說的特點,乃建立於臺灣鄉村、風土人情的相關素材,人物心理的挖掘、描繪,並企圖在內在心理與外在景物之間構成隱喻的關係,因此在情節佈局方面比較欠缺經營。與此同時,張文環的小說作品也較少鮮明與直接的批判性主題。張文環文學的一個重大爭議,來自於1941年起配合國策所進行的公開演講、座談發言,與作家個人積極努力為臺灣文學、臺灣文化爭取空間的各種活動記錄。凡此種種,皆清楚顯現了殖民地作家背後巨大的歷史陰影。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