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月,《第一線》製作「民間文學特輯」。 列印 列印
1935 日昭和10年 議題
民間文學特輯  文藝雜誌特輯。刊登於1935年1月6日,《第一線》。此一特輯共計收入15篇民間故事改寫,與三篇討論文章。改寫部分包括:黃瓊華〈鶯歌莊的傳說〉、一吼(周定山)〈鹿港炫光義〉、描文(朱點人)〈賊頭兒曾切〉、陳錦榮〈王四老〉、蔡德音〈圓仔湯嶺〉等。相關的討論文字則有黃得時〈卷頭言:民間文學的認識〉、HT生〈傳說的取材及其描寫的諸問題〉、茉莉(陳茉莉)〈關於民謠之管見〉。在〈卷頭言:民間文學的認識〉文中,黃得時說明了特輯製作的相關因果。作者首先簡單討論了民間文學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接著談到整理工作上整體進度的落後情況,再述及當時的活動成果,最後明白表示應當以民間文學收集研究為義務:「要之,我們應知道祖先傳來的遺產之民間文學搜羅整理和研究,是我們後代人該做的義務之一啦!」「臺灣文藝協會」第二期的機關刊物《第一線》,之所以特別製作此一特輯,其實正好體現了殖民地臺灣文學者與日本來臺研究者之間,針對臺灣民間文學的整理、研究之競賽意義。相較於日本來臺學者自日治初期即已積極展開的各項調查、整理、研究工作,促使殖民地文學者繼續迎頭趕上的動力。自1925年前後開始,臺灣文學者即開始就民間文學進行了諸多工作。包括:周定山未發表的《鄉土文藝初稿》、張淑子《教化三昧集》、《臺灣藝苑》1927年開闢的〈臺灣國風〉專欄、「三六九小報」自1930年9月起增闢的「黛山樵唱」、「消夏小唱」、「迎秋小唱」等欄目,以及《臺灣民報》在1930年間所進行的歌謠傳說徵集活動,1932年間的《南音》與《第一線》,一直到1936年6月由李獻璋編集、臺灣文藝協會發行的《臺灣民間文學集》,即是戰前臺灣民間文學的收集、研究之整體成果。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