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7月,東京「臺灣藝術研究會」同仁創刊《フォルモサ》。 列印 列印
1933 日昭和8年 文學團體
臺灣藝術研究會  文藝組織。成立於1933年3月20日,日本東京。主要成員為張文環、王白淵、吳坤煌、蘇維熊、劉捷、巫永福、施學習等留學生。其前身為1932年3月25日,由王白淵、吳坤煌、葉秋木、張文環等人籌組之「臺灣人文化圈」,與日本左翼文化人保持相當聯繫。「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後,於1933年7月15日創刊有機關雜誌,《フォルモサ(福爾摩沙)》半年刊,至1934年6月15發行第3號,總計3期。編輯兼發行人為蘇維熊,第3號改為張文環。主要撰稿者尚有吳希聖、王登山、翁鬧、吳天賞、賴慶等人。1935年間,「臺灣藝術研究會」在「臺灣文藝聯盟」成立後不久併入其中,並改組為「文聯東京支部」。「臺灣藝術研究會」除了參與日本左翼政治運動等記錄以外,最主要的文學活動即是《福爾摩沙》的編輯與文聯的參與。整個文藝組織的活動宗旨亦可從《福爾摩沙》第一號的〈創刊辭〉中得見。大抵乃是新文化運動近10年來的繼續深化,以及臺灣自我的文藝定位。「臺灣藝術研究會」的同仁,坦然面對了「固有文化」與「獨特性」問題,並企圖創造出所謂「臺灣人的文藝」,選擇了類似於葉榮鐘「第三文學」的特殊集團文學之路。以其本身鮮明的社會主義思想,針對當時臺灣文壇的評論與未來方向的探討,《福爾摩沙》中刊登的主要討論成果如楊行東〈對臺灣文藝界的希望〉、吳坤煌〈論臺灣的鄉土文學〉、劉捷〈一九三三年的臺灣文學界〉等。至於在《福爾摩沙》上發表各類創作的年輕作家,則是日後引領文壇的日文世代。作品包括:張文環〈早凋的蓓蕾(落蕾)〉、巫永福〈首與體〉、吳天賞〈龍〉、賴慶〈納妾風波(妾御難)〉、吳希聖〈豬()〉等小說,以及蘇維熊、王白淵、翁鬧、巫永福、王登山等人的詩作。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