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5月,楊逵發表日文小說〈新聞配達夫〉前半部於「臺灣新民報」。 列印 列印
1932 日昭和7年 作家
楊逵
楊逵  (1906~1985),出生於臺南新化。原名楊貴,後改名楊逵,曾用過賴健兒、狂人、陳水性、伊東亮等筆名。祖父原姓黃、入贅楊家後改姓,父親為錫匠、家境清寒。1915年間,楊逵進入大目降公學校接受日本教育,畢業後曾於新化糖業試驗所當一年臨時工。1922年到1924年於臺南州立第二中學就讀。1924年前往日本、1925年考入日本大學專門部文學藝能科夜間部,白天當送報伕、泥水匠、雜工等工作以賺取學費,並輾轉結識日本社會運動人士,開始參與勞工運動、政治運動。1927年加入東京「臺灣青年會」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部,因參與朝鮮人演講第一次被捕,獲釋後即因「臺灣農民組合」聯繫之故返臺,陸續結識連溫卿、趙港、簡吉與葉陶,於10月間成為「臺灣文化協會」會員、「臺灣農民組合」常務委員。1929年因文協身分遭檢舉而第三次被捕。出獄後至1933年間,生活極端困頓,曾當過家庭教師、清道夫、磚廠工人甚至拾柴維生。1934年經介紹加入「臺灣文藝聯盟」,負責《臺灣文藝》日文欄編務。1935年擔任楊肇嘉秘書,同年年底因文學主張分歧,自行創刊《臺灣新文學》。中日戰事爆發後不久於東京再度被捕,返臺後結識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在其資助下開闢「首陽農園」,其間數次被捕短暫入獄。1946年任職於「臺灣評論社」,並擔任「和平日報」「新文學版」編輯。1947年二二八事變後被捕入獄4個月。1948年主編「力行報」「新文藝欄」,並創刊《臺灣文藝叢刊》雜誌。1949年起草〈和平宣言〉並刊登於上海「大公報」,旋即被捕並判處徒刑12年。1961年出獄,翌年於臺中經營「東海花園」。1985年去世。楊逵創作甚豐,尤以小說、評論為主,此外還有10多本劇作與數首詩歌。楊逵的文學創作大致可劃分成兩大階段,中以1949年〈和平宣言〉為界。第一個階段的楊逵文學出現較為強烈的批判、現實主義精神,作品如小說:〈送報伕〉、〈頑童伐鬼記〉、〈鵝媽媽出嫁〉,劇作:〈撲滅天狗熱〉、〈怒吼吧!中國〉等,另有許多評論文字。第二個階段除了修改舊作之外,也寫下了許多以自身生活體驗為基礎的勵志性作品,與家庭、親情的文字,例如:〈春光關不住〉(後改題為「壓不扁的玫瑰花」)、〈才八十五歲的女人〉,劇作〈牛犁分家〉、〈豬八戒做和尚〉等,以及入獄期間所寫的《綠島家書》。楊逵文學中始終如一的特徵,無疑乃是堅定地選擇了靠近所有受苦受難的人民,進而企圖喚醒弱者展開自我團結、凝聚反抗力量,以期打破欺壓、迫害種種不公不義的惡現象。這也正是楊逵文學受矚目的社會意識。楊逵的文學就如同他的一生,儘管障礙重重、挫折不斷,但是仍然持續地將樂觀進取的希望注入在作品中。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