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月,賴和發表小說〈鬥鬧熱〉於《臺灣民報》第86號。 列印 列印
1926 日大正15年、日昭和元年 作家
賴和
賴和  (1894~1942),出生於彰化市。原名賴河。筆名有「甫三」、「懶雲」、「安都生」、「走街先」等。幼時曾入舊書房小逸堂就學於老塾師黃其倬。1903年入公學校。1909年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1914年3月畢業後於嘉義病房實習。1916年回返彰化自行開設診所。1917至1919年間前赴廈門鼓浪嶼博愛醫院服務。1921年參與「臺灣文化協會」創立,1923年12月因治警事件首度入獄,翌年元月出獄。1930年3月底起,與林攀龍、陳虛谷等人共同負責改名後的「臺灣新民報」學藝部之編輯工作(正式掛名時間為1932年4月15日)。1938年一度赴日本、中國東北、北京等地遊歷。1939年秋,與陳虛谷、楊笑儂等人成立古典詩社「應社」。1941年12月初,因思想問題遭逮捕入獄近50日,翌年病重出獄,不幸於1942年1月底因心臟病辭世。按照相關的研究,賴和在新文學方面的創作大致可以分成三個時期。自1925至1928年為第一個階段,伴隨著臺灣新文學的萌芽、成形,賴和扮演的是文學革命的角色,作品像是小說〈鬥鬧熱〉、〈一桿「稱仔」〉、〈不如意的過年〉,新詩〈覺悟下的犧牲〉,散文〈前進〉。1929到1932年為第二個階段,背景則是新文學的逐日展開與成熟,賴和充當新文學運動的保母,作品如小說〈歸家〉、〈豐作〉、〈惹事〉,新詩〈流離曲〉、〈南國哀歌〉。1933年至1935年為第三個階段,新文學日趨主流、步上高潮,賴和嘗試以臺灣話文進行創作,因故封筆,作品有小說〈善訟的人的故事〉、〈一個同志的批信〉。若以1931年為界,則可看出作家風格的大略變化。在第一個階段裡,賴和文學逐步展現鮮明的抗爭、批判性格,批判對象包括殖民體制與封建社會。在第二個階段中,由於殖民地反抗運動的受挫,賴和文學也逐步體現出較多的失落、徬徨、低盪之色彩。除了新文學的創作成果之外,賴和文學最初與最後的歲月,則是古典詩文的寫作。賴和一生的文學創作,大致上可區分為小說、新詩、散文,以及古典詩歌等部分。除前述作品外,另如小說〈蛇先生〉、新詩〈低氣壓的山頂〉、散文〈無題〉、〈獄中日記〉。賴和文學最值得稱道的並非是作品中華麗的辭藻、豐美的意象、或者高深艱難的哲理。賴和文學的可貴之處,同時也是賴和文學的主要特徵,其實也體現在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一路摸索嘗試、持續為臺灣人的正義奮鬥不息之歷史中。因此,也唯有將賴和文學置放在日治時期殖民地的時空背景下,方才能夠清楚地看出賴和文學的歷史意義。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