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12月,蔡培火發表〈臺灣新文學運動和羅馬字〉於《臺灣民報》第13號。 列印 列印
1923 日大正12年 作品
臺灣新文學運動和羅馬字
臺灣新文學運動和羅馬字 評論。發表於1923年12月11日《臺灣民報》第13號。作者蔡培火。〈臺灣新文學運動和羅馬字〉為新文學運動初期倡議羅馬字提案的重要文獻。文中,蔡培火以啟蒙民眾為論說,初步闡述羅馬字對於提升民眾識字率的巨大成效。相較於日語、漢語,24個字母的羅馬字,能夠幫助一般民眾快速掌握基本的符號運用。尤其大多數臺灣民眾使用的閩南語不適合以漢語等文字記錄、書寫。因此,羅馬字的普及推廣,才有機會真正實踐新文化運動的啟蒙目標。自1885年「臺灣府城教會報(Tai-oan- hu-sia Kau-hoe-po)」以降,日治時期以羅馬字撰寫的作品,較具代表性的包括如:賴仁聲《An-nia e Bak-sai(阿娘的目屎)》、鄭溪泮《Chhut Si-Soa(出死線)》。作者蔡培火(1889~1983),少時即學習羅馬字,後為「臺灣文化協會」重要成員。曾參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政治社會運動。蔡培火畢生另一項重要事業,則是推動臺語羅馬字的工作,成果尚包括如:《CHAP-HANG KOAN-KIAN (十項管見)》、《白話字課本》、《新式臺灣白話字課本》、《國語閩南語對照初步會話》等。其中,1925年以羅馬拼音撰寫的評論集《十項管見》,綜論了殖民地各個層面的課題。《蔡培火全集》7冊,張漢裕主編、張炎憲總編輯,於2000年由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