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 南明永曆35年
作品
施琅 (1621~1696),字尊侯,號琢公,明福建晉江人,南明唐王即位於福州時,曾被封為左先鋒,為鄭芝龍部將。鄭芝龍降清後,與弟施顯投靠鄭成功。施琅善用兵,頗有戰功,為鄭成功手下得力大將。後來只因懲治一名部下與鄭成功意見不合引起衝突,鄭殺其父與弟,施琅誓言報復,改投清軍。1681年,施琅被擢升為福建水軍提督,力主攻臺。1683年,率大軍攻臺,8月,應鄭氏部將劉國軒之請,入臺接受鄭克塽投降。
由於清國對於如何處理新征服的臺灣,內部意見不一,施琅提出〈陳臺灣棄留利害疏〉、堅稱臺灣的地理位置優越,物產豐富,如放棄臺灣,臺灣將淪為不法之徒或外夷之手,對清國構成威脅,清國終於接受其建言,而將臺灣納入版圖。施琅因征臺有功,在臺灣受到極大的賞賜,但也因此加深他對臺灣的責任,臺灣入清前後,他又有多篇奏疏;〈陳海上情形疏〉、〈密陳航海進勦機宜疏〉、〈請決計進勦疏〉、〈請蠲減租賦稅〉、〈論開海禁疏〉、〈請收拾遺棄人才疏〉、〈祭鹿耳門水神文〉、〈祭臺灣山川后土文〉等,或建請清國攻臺、留臺或治臺之策略,影響臺灣政治、經濟發展,乃至國際地位至深至鉅。疏,為公文書之一種,意謂條陳也,後來專指臣子以書面向皇帝陳述政見之文體,又稱上疏。施琅為武將,述作非其所長,上疏重在論理,作者和臺灣的關係非常特別,陳情述理一定得切中要緊,才有說服力。疏雖是公文書,於施琅卻注入了自己的感情和思想。著有《靖海紀》2卷、《平南事實》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