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 清光緒15年
作家
洪月樵 (1866~1929),名一枝,又名攀桂,字月樵。日治後,改名繻,字棄生,取《漢書》〈終軍傳〉「棄繻而去」之意,彰化鹿港人。14歲以案首入泮為縣學生。晉江舉人李清琦讀其詩,稱之為「小謫仙」。楊雲萍認為:「近代臺灣的學人之中,博聞篤學,抱樸守貞;儼然有古大師之風的,當首推洪繻。」作品極為可觀,有《寄鶴齋詩集》、《寄鶴齋古文集》、《寄鶴齋駢文集》、《寄鶴齋詩話》、《八州遊記》,以及史記《瀛海偕亡記》、《中西戰記》、《中東戰記》等。
清治時代的詩作以〈門丁謠〉、〈鹿港卞〉、〈海關吏〉、〈催科役〉等為代表,對於胥吏之貪贓枉法、剝削民脂、欺壓良民等惡政暴行,無不嚴予抨擊,〈汛地兵〉、〈鐵車路〉、〈機械局〉等,則對政府的新舉措、舊制度,無不提出庶民觀點的直言批評,是勇言能言的時政論者。他的青年時代,正值清治末期,王朝本身面臨重大的變革壓力,在臺灣的執政措施,改革無為,剝削榨取有分,加之盜賊橫行,民不聊生、民怨載道,洪氏卻是罕有的為民喉舌的書生,十分難能。進入日治之後,澈底反對日本統治,曾經參與武裝抗日活動,事敗之後,知時勢所趨不是個人所能為力,乃閉門著述,以遺民終其身。不過,詩作對日軍、日政仍保持熾旺的批判火力,〈洋兵行〉、〈檢疫嘆〉、〈斗米嘆〉等都不因時代不同改變其一貫的作風。至於〈臺灣淪陷紀哀〉及史記、戰記等臺灣歷史記事,都是他要為時代留下的證言。亦曾與許劍漁、施梅樵、蔡啟運等人共組鹿苑吟社,互通聲氣。放膽直言則遭日本當局逮捕繫獄經年,出獄後,抑鬱而終。其子洪炎秋,戰後亦有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