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 清光緒3年
歷史人物
丘逢甲 (1864~1912),字仙根,別號倉海君、海東遺民,淡水廳銅鑼灣(今苗栗銅鑼)人,7歲能詩,有東寧才子之稱,1889年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以「親老」辭官返鄉。主講臺南崇文、嘉義羅山、臺中衡文等書院。甲午戰啟,奉旨督辦團練,改稱義軍,自任義軍統領。1895年,日清議和割臺,官民譁然,陳詞「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願與撫臣誓死守禦。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後再言割地。」發佈〈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吾臺民,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如是激烈的陳詞顯然出自丘逢甲,也果然獲得各界響應,民主國成立,被推為副總統及民兵司令官。民主國失敗,「倉惶內渡」定居潮州,也在潮州各書院講學。
清治時代作品,大都見於《柏莊詩草》,不乏士人感時憂世之作,英軍犯臺、牡丹社事件……以來,外強不斷入侵,官吏和守將之漫不經心,只知飽顧私囊,令他痛心,語多憤慨、憂心。西渡後作品,收入《嶺雲海日樓詩鈔》。其中〈離臺詩〉6首,是離臺前夕作品,自題:「將行矣,草此數章聊寫積憤,妹倩張君請珍藏之,十年之後,有心人重若拱壁矣。」雖然無法理解這些詩可能珍若拱壁之理由何在,「辭多激越」倒是事實。從此以「海東遺民」自號,相對於「十年如未死,捲土定重來」的自許,這樣的身分自定是他心境的寫照,也是他內心的悲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