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小事典
彰化鹿港蔡德芳、淡水大龍峒陳維英、噶瑪蘭李望洋、李春波、彰化陳肇興中舉。 列印 列印
1859 清咸豐9年 作家
李望洋
李望洋 (1829~1901),字子觀,號靜齋,噶瑪蘭廳頭圍堡(今宜蘭頭城)人,少年受業於宿儒朱品三,20歲設館訓蒙奉養雙親。1859年中舉,與楊士芳等建請將噶瑪蘭與淡水廳分學,倡修仰山書院及五夫子祠。1871年,以大挑一等籤分甘肅試用知縣,官至河州知州。1884年,法軍犯基隆,乞假返鄉。遊宦13年後,有感於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報請開去知州實缺,在家鄉協辦勸捐、清賦與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倡建鸞堂──新民堂,充堂鸞生。日治時代,獲聘為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參加揚文會。著有《西行吟草》2卷,為任職清國時之日記式記行詩。
陳肇興 (1831~1866?),字伯康,號陶村,彰化人。從鹿港廖春波讀書於白沙書院,與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1859年中舉,曾建古香樓為書房及居處。戴潮春起事,拒絕戴氏之邀集,遁入武西堡(今南投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曾有「破產購錐,謀刺逆首」之舉,未能成功。與陳捷等6保人士同樹義旗,於軍旅中,往往秉燭賦詩,記述這段經歷、或追悼陣亡將士,題為「壬戌、癸亥咄咄吟」。事平,不仕,返回故里設帳授學。有《陶村詩稿》8卷傳世。詩稿寫到戴潮春事件結束止,內容則可以事件前後區分為二類。事件前作品,多為個人之生活記事、內心感思、感時、感事、懷人、郊行、詠史、記遊之詩。事件後作品,多軍旅傷亂感時之作。〈春日有感〉時云: 「咄咄緣何事,傷心獨倚欄。十年回首處,萬感上眉端。燕雀巢雖穩,豺狼馭尚難。憂天空涕泣,無力障狂瀾。」詩人傷時憂世的淑世熱情無窮和施展的空間有限之矛盾,構成這些詩的基調。也有人從史詩的角度看這些詩的價值;臺灣知府陳懋烈(號芍亭,清湖北蘄州人,1862~1863任知府。)〈題詞〉:「數載書生戎馬間,杜陵史筆紀瀛寰,采風若選東征集,咄咄吟中見一斑。」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