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詩學季刊。1980年4月4日創刊於臺北。由林煥彰提出構想,邀請臺北的舒蘭(戴書訓)和臺南的薛林(龔建軍)共同具名發起,廣邀各地同好組成同仁詩社。同仁按期繳費,支持出版刊物並提供稿件,也對外公開徵稿或邀稿,但不支付稿酬。刊物借戴萍負責的布榖出版社印行,也由她擔任發行人,舒蘭任社長,薛林掛名顧問,林煥彰負責總策劃的編輯工作。第1期創刊時,同仁已有86位(至第9期多達280餘位,遍布全省及海外),另敦請語言學家、作曲家、藝術家、詩人、作家、學者、教授擔任顧問,包括:王玉川、左曙萍、史紫忱、林良、林海音、胡品清、馬景賢、詹冰、陳秀喜、周伯陽、婁子匡、李莎、姚槐三、潘琦君、鍾肇政、羊令野、林守為、蘇玉尾、李慧倩(企畫),陳毅民、溫隆信(音樂)、等,陣容十分龐大又堅強。發行量每期都維持3000本。該刊創刊宗旨,在〈發刊辭〉揭示三大目標:「為建立中國兒童詩的理論而創辦;為提高中國兒童詩的品質而創辦;為推廣中國兒童詩的教學而創辦。」並且在封面具體標示它的編輯方針:「提倡兒童詩創作、理論、批評、教學、研究/結合童謠、童話、美術和音樂」,每期內容都朝其既定目標,堅持原則,做到適當的搭配,塑造這份刊物的顯明特色。尤其「兒童詩學」此一概念的提出和定位,依當時海峽兩岸兒童詩的實際發展概況而言,既有針對性,又具開風氣之先。該刊至第13期正式登記為「布榖鳥兒童詩學雜誌」,發行人改為戴書訓、社長由龔建軍擔任,總編輯仍由林煥彰負責。每期內容均涵蓋:美術、音樂、童詩、兒歌(成人、兒童及翻譯作品)和教學、研究、賞析、評介等論述;如美術方面,每期都以一位畫家或小朋友的畫作為封面和內頁插畫,並由一個書法家或小朋友為刊名題字;在音樂方面,也每期都有主題詞曲(與「布榖鳥」有關)和其他詩歌的詞曲作品;在童詩、兒歌、童謠方面,每期都有專題刊載,先後推出:春天的詩、夏季水果的詩、慶祝雙十國慶兒童詩歌謠、動物詩歌、父母親詩歌、兒童故事詩、寓言詩、童話詩、成人為兒童寫詩等專輯;在論述方面,從兒童詩的寫作、欣賞、賞析、教學、比較、訪談等,每期都有相當份量的文章,並製作「童詩教學、研究專輯」(第15期)。此外,《布榖鳥》先後舉辦:紀念楊喚兒童詩獎(頒贈三屆,有林鍾隆、夏婉雲、方素珍、李國躍四位獲獎),布榖鳥暑期兒童詩比賽、布榖鳥兒童詩徵求兒童畫比賽、兒童詩獎學金、午安童詩獎、布榖鳥夏季兒童文學研習營、兒童文學研討會等相關獎項及活動,並在臺北、羅東、臺中成立「布榖鳥才藝語文中心」、出版「布榖鳥兒童詩學叢書」七種:《海浪的聲音》、《海寶的秘密》、《母鴨帶小鴨》、《季節的詩》、《鈴鐺之歌》、《跟影子遊戲》、《種子加油》,這在臺灣兒童詩壇是前所未有的創舉和紀錄。即將出版第16期時,因稿件及訂戶,同仁資料被盜走之故,不得已忍痛宣布停刊。停刊前的第15期,是1983年10月10日出版。在該刊撰稿、提供畫作、作曲者,均為當代知名畫家、書法家、作曲家、詩人、學者及大多數從事國中、國小教師作家和學生,諸如:鄭明進、徐守濤、林鍾隆、謝武彰、黃基博、詹冰、王萬清、方素珍、杜榮琛、馮輝岳、洪志明、林加春、林仙龍、陳玉珠、陳正治、陳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