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台灣新生報.橋副刊 列印 列印
類別:期刊副刊撰寫者:許詩萱

文藝副刊。創刊於1947年8月1日,每週三次登載於臺灣省政府所發行之《台灣新生報》上。由歌雷負責主編。刊行於1947年初「二二八」事件後的《橋》副刊,是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撤廢後,臺灣省政府懷柔政策下的產物,所以用「橋」命名,是欲藉此溝通本省及外省人民。主編歌雷透過常態性專欄「編者、作者、讀者」聯繫編者、作者、讀者三方面,強調不受「人情」左右及保持客觀立場的編輯原則,並表現出願意藉由翻譯讓不諳中文的本省作家發表作品的苦心。在這塊園地上本省、外省作家除了發表小說、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等文學作品,還共同合作參與「作者茶會」,並配合茶會議題討論臺灣文學應走的方向,甚而發展出關於臺灣文學的相關論辯。主要撰稿人士為大陸來臺的外省作家,例如歌雷、雷石榆、姚隼等,後來經由編者的熱情邀稿加入了楊逵、林曙光、葉石濤、黃昆彬、蔡德本、邱媽寅、林亨泰、張彥勳、朱實、蕭金堆等本省作家。《橋》在第100期刊出以「『橋』的路」為題的擴大徵文,徵詢各方對《橋》應走路向的意見;第200期也有紀念徵文的出現。另外,主編歌雷還集結《橋》副刊上討論台灣文學重建問題的相關論文29篇,在第131期刊出〈「台灣新文學運動」論文索引〉。此副刊共持續20個月左右,出刊223期。原本每星期登載三次的《橋》副刊,從1949年2月28日第218期開始改成每週一期,在第222期與第223期之間消失兩星期,就在這空白的14天當中,臺灣發生「四六」學生運動大逮捕事件,多位在《橋》副刊上執筆的作家被逮捕,包括主編歌雷在內,其他還有楊逵、張光直、孫達人等人。1949年4月11日《橋》第223期登出停刊啟事,為這戰後初期維持最久的文學園地劃下句點。

瀏覽人次: 270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