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1889年1月3日由《朝日新聞》改名而成,於大阪發行,但又於1940年9月1日改名為《朝日新聞》發行至今。根據大阪朝日發送日誌的記載,本報最早於明治43年2月起委託大阪萬伸社銷售到臺灣各地。大朝「台灣號外」第一號則於1932年1月10日起每月發行三、四回。相較於朝鮮、滿洲,因報紙運送至台灣較爲困難,所以報社對臺銷售並不積極。1933年11月15 日創設「台灣版」(兩頁的地方版),由臺北通信部提供新聞内容,1935年2月9日起改由九州分社負責編輯印刷,以一週三班的定期内臺郵輪運送,所以會較日本國内報紙晚三到五天送達。中日爆發後報社並未重視在臺的銷售業績,直至太平洋戰爭臺灣成爲南進基地後,才努力提升在臺銷售業績,為此1943年特地派遣販賣部駐臺員服部正夫來臺。但由於戰事日漸惡化1944年以後陸續廢除附屬於西部分社的在台各地通信局,1944年11月1日正式廢除「臺灣版」。1937年1月14日起於「台灣版」上開設「南島文藝欄」,希望以此促進臺灣文運昌隆。依據現有出土的資料判斷,此文藝欄上刊載的作品皆是日文作品,内容包括詩、小説、隨筆、評論、俳句等。已出土的作品有龍瑛宗的〈夕影〉、中山侑的〈現実の問題“パパイヤのある街”を讀む〉等。但由於這些作品是刊載於「台灣版」内所以讀者只限於島内閱報者,並未有效地促成日臺文藝的交流。此欄何時廢除仍有待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