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蘭中番俗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許俊雅

古典詩。蕭友竹撰。本詩選自《噶瑪蘭廳誌‧卷八雜識下》。原詩如下:「遍履蘭中地,番莊卅六多。依山茅蓋屋,近水竹為窩。眾怪疑魑近,心頑奈石何。往來皆佩劍,出入總操戈。酒醉欣搖舞,情歡樂笑歌。尊卑還可愛,男女實難訛。八節無時序,三冬亦暖和。未能傳五教,咸曉四維摩。」作者為福建龍溪人,嘉慶3年(1798)從其友來台遊歷,5年(1800)至噶瑪蘭,喜好吟詠,〈蘭中番俗〉即寫此地「社番」的生活,可以說是當時噶瑪蘭人未漢化前,生活景況的最佳寫照。詩中描寫「番社」有36個之多,他們靠山搭蓋茅屋,或在近水之地剖竹編結為家。喝醉了就欣喜跳舞,心情歡愉時就快樂歌唱,男女老少純樸可愛,漢人不應其憨直而訛騙之,可見其自在自得的生活情態。友竹為漢人,無可避免的以漢文化背景觀看此地原住民,以「八節」、「三冬」、「五教」、「四維」等時令、道德加以比附,不過此詩呈現的番俗風貌及盡量求客觀,去除偏私成見的態度,仍是難得的好詩。詩中所述,已經隨著移民潮而急遽改變,漢人的大量移入,使樸拙憨厚的噶瑪蘭人生存的空間日漸縮小,生計日趨困難,後來蘭地設官治理,劃出保留地,維護其生計,但成效有限,後來連通判柯培元都為噶瑪蘭人的處境感到不平,而有〈熟番歌〉之作。

瀏覽人次: 336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