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清孫元衡著。字湘南。作於1705年(康熙44年)。收於1958年1月臺灣銀行發行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赤嵌集》及1971年6月臺灣文獻委員會印行之《台灣詩錄》。本詩內容主要描寫臺灣地區颶風發威時的情況,以七言為主,間雜二、三、五、九言,最多者有十七言,共計八十五句。作者並於詩句中附註,解釋特殊用詞。高拱乾《台灣府志》卷七云:「風大而烈者為颶,又甚者為颱。」並云颶常驟發,或瞬發倏止;約正、二、三、四月發;船在洋中遇颶猶可為,遇颱不可當矣。可知颶風發時並無颱風的嚴重。孫氏此詩中指出颶風產生前的徵兆,亦描述了颶風發威時,對於海陸分別造成的影響,由詩中可了解颶風產生時的現象。先民與大自然對抗的歷程與渡海的艱辛,作者的悲憫之情,亦在筆意中呈現。詩中觀察入微,運用不少罕見動物入詩,筆法奇詭誇張,兼具寫實、豐富的想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