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吳天賞作。原載於1933年7月《フォルモサ》創刊號。林妙鈴翻譯,收於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出版社1979年7月。這是作者發表的第一篇小說。小說背景設定於鹿港老街,作者以有如「精疲力竭、跛足而行的殘廢軍人」,形容固陋、因襲、缺乏生氣的老街,藉此象徵臺灣社會固陋的一面。主角「龍」,是出身在過渡型社會中的一位「天資聰穎的思索型青年」。他以幾近殉道者的姿態,抗拒幼年父母作主的婚姻,因此臥病。柔情似水的未婚妻,芳容消瘦,眼神淒愴,不顧其冷漠,每日前來悉心照顧。「龍」有長蛇纏身之感,卻決定戰鬥到底,並表示「不管妳如何愛我,我們的婚姻絕不會幸福,而必將以悲劇終。如果無法覓得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我寧可終身抱持著獨身主義。」未婚妻聞言,欲以死明志,「龍」受其深情感動,終於允婚。然而,婚後一個月,在「龍」懇切地向妻子說明人世的不如意、人性的醜陋,以及死亡多麼美好,可以化解世間一切的不平之後,兩人連袂赴死。最後,屍體一起被撈上海岸。編者對這篇小說有如下介紹:「在〈龍〉這篇小說,借著鄉間一對男女的戀愛悲劇,以屍控傳統婚姻的僵固腐化,譴責人性的愚昧無知,通篇瀰漫著一股詩情般的哀怨。」小說以新知識份子對進步信念的強烈堅持為主題,雖側重於婚姻自主層面的勾畫,但是亦廣泛象徵當時的新知識份子對社會的失意、人性的失望、理想的破滅等現實,所抱持的全面不妥協態度,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