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模範村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黃惠禎

中篇小說。楊逵著。原作為日文,由〈田園小景──素描簿〉(〈田園小景──スケツチ‧ブツクより──〉)擴充而成。根據楊逵戰後在日文手稿上補加的附註,本篇是1937年蘆溝橋事變後作於鶴見溫泉。當年曾經由《文藝首都》保高得藏之介紹投稿《文藝》雜誌,但因日本文化界大檢舉而被退稿。首次發表係以中文翻譯刊載於1948年12月出版的《台灣文學叢刊》第3輯,篇末並附譯者蕭荻的〈跋楊逵的模範村〉。有手稿兩種保存了下來,一為完稿,一為殘稿。完稿上有作者為求發表,在不同時期加入附和當時政治口號的詞語。手稿內容與中文版本差異甚大; 1973年11月《文季》第 2期的中文版加入許多批判日本政府的描寫,與《台灣文學叢刊》版亦有極大不同。以日文版來說,全篇大要係講述純樸善良的老百姓被迫義務勞動建設,終於獲得模範村的榮譽。但是居民的生活素質並沒有因此改善,反而是整理過程中的花費造成佃農極大的負擔,戆金福還因為遭保甲不斷催繳款項自殺身亡。曾經在東京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的阮新民目睹父親與殖民政府、糖業資本家勾結,以不人道的手段壓榨佃農,終於由理論走上實踐之路,選擇與地主階級相決裂。阮新民後來不知去向,但他寄贈政治、社會、經濟學,以及日本農民運動相關的書刊啟蒙陳文治,使其由軟弱轉為堅強,決心教育村裏的青年爭取生存的權益。皇民化運動在〈模範村〉寫成的同一年於全島展開,楊逵創作時已經注意到殖民當局對臺灣肆行的文化侵略,以來自統治者的霸權強制臺灣人在文化上認同日本人。例如有一段情節敘述臺灣人的廳堂雖然換上日本式的神龕與日本國歌的掛幅,一向供奉媽祖娘娘、觀世音菩薩的老年人還是時常偷偷地把神像搬出來焚香叩拜。由此亦可窺見楊逵對於皇民化運動的立場。

瀏覽人次: 603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