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慈悲劍——度化李白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賴松輝

短篇小說。李喬著。初收於1993年6月自立晚報出版社《慈悲劍》一書。本篇為武俠小說。傳統武俠小說中俠客武功精進成為一代大俠或武學巨擘,多源於個人機遇,或幸遇高人指點;或尋訪古洞,得到秘笈;或天賜上古兵器,終究武功蓋世。李喬則試圖顛覆此文類的「機遇」傳統,以修煉佛法作為武功精進的主要根據,加上道家「柔弱勝剛強」的觀念,捨棄至尖至利的鋼鐵兵器,反而以「眼淚」當作至高兵器,顛覆傳統武學典範。本篇小說採取武俠小說中常見的全知敘述觀點。故事分為兩條主線:劍俠李白上陵陽山尋高僧比劍,印證武學。途中遭遇名叫當塗四虎的惡徒,李白持長劍,殺了4人。小說情節衍化自史傳記載李白年少曾「手刃數人」。另一條主線則為洞僧老和尚度化李白。洞僧原為新羅王子金覺喬,為救因敗仗被俘虜的母親,潛心習武,後完成救母心願後,仗劍行俠天下。金覺喬後削髮為僧,法號洞僧,入大唐普渡眾生。金覺喬隨師父「人心老人」修習劍術,得知劍術最高境界不在「有形之劍」,而在「無形之劍」。洞僧原不解,後武功精進,能以肘掌殺人。最後參透佛理,以佛教徒無窮願力,與天地間「原力」相結合,洞僧只要滴下一滴「慈悲之淚」,惡徒隨即棄劍,不從則氣絕身亡,「慈悲之淚」即是武器,因此李白習武,和洞僧印證武功時,因自恃奇才,氣性虛浮,迭出險招,最後被洞僧破招,廢了武功。洞僧期望李白藉此棄文從武。武俠小說的虛構世界與史實相交錯,是李喬有意詮釋李白由劍客轉為詩人之因。其次,透過洞僧修練佛法,將有形的利劍,逐漸內化為無形之劍,最高的境界為憐憫眾生的「慈悲之淚」。因此,武俠的最高境界不再是武學至尊,而是度化眾生。

瀏覽人次: 401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