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歌謠。7月俗稱鬼月,從1日至30日,街衢巷道,都輪流延聘僧道登壇施食;寺廟亦各設壇建醮,以祀無主孤魂,亦即所謂的好兄弟。而7月15日中元節出自道教,乃地官大帝誕辰;後來又為佛教所沿用,加上目蓮救母之因緣,於是合而為「中元普渡」,成為佛道之綜合節日。臺灣民間對於中元普渡極為重視,分別由各姓氏、角頭、寺廟或行業輪流擔任主普(俗稱爐主),於是有人將之編為歌謠,這就是所謂的「普渡謠」。流傳於鹿港的普渡謠有2首,一曰「鹿港大普謠」,黃開基講述,依輪值姓氏及12生肖配合12地支而成,即「王姓鼠,施姓牛,蔡姓虎,蘇姓兔,林姓龍,楊姓蛇,洪姓馬,黃姓羊,劉姓猴,陳姓雞,張姓狗,蕭姓豬」。另一首為「鹿港普渡謠」,亦為黃開基講述,依輪值地區、寺廟與行業編成,即「初一放水燈,初二普王宮,初三米市街,初四文武廟……三十龜粿店,初一豬砧,初二米粉寮,初三盤算一寡錢用了了,以後著艱苦了」(同上)。前一首的姓氏乃同宗或聯姓會之代表,每12年輪值一次,其順序由擲筶決定。中元普渡之習俗由來已久,各地之做法也有不同,但各宗親會為表現其地方勢力,積極參與的情形則無二致。至於後面的那一首,各角頭、寺廟與行業從農曆7月初二的普王宮(即蘇府王爺廟)到8月2日的米粉寮(陳水勝講述的普渡謠到8月初三乞食寮)輪流辦理。以上7月一整月普渡的情形,自民國41年政府改善民俗,統一於7月15日拜拜後已廢止,唯7月15日輪流由宗親會「主普」的慣例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