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清秋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王建國

短篇小說。呂赫若著。原載於1944年3月17日由臺北清水書店第一刷發行之《清秋》短篇小說集。〈清秋〉可謂是為了《清秋》出版的壓卷之作。主要描寫戰時體制下,主角醫生耀勳自東京返鄉後,徘徊於開業與研究間的一段心路歷程,結果其周遭青年紛紛走向南洋:首先家中接獲弟弟耀東志願接受公司指派前往馬來;而當耀勳北上與耀東相會時,亦得知其醫專時代的同學也要前往南方;原本找不到適當房子搬遷、一直延緩耀勳開業而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黃明金,也將投身軍旅前往南方;乃至於一向被認為妨礙耀勳開業的同業江有海也在軍莊民餞行會散場後,突然跑過來致意,並坦白自己即將奉命徵召為野戰工作者,而決定停業,並期望有學術與經驗的耀勳,能夠留下來繼續江有海原先的業務為鄉梓服務,甚至對於耀勳開業許可的問題也極為樂意幫忙……這些年輕人每一次的決定都給予耀勳以一定的衝擊與反思,甚而引起其一連串寂寞與惆悵之情。〈清秋〉是呂赫若寫作風格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從不願意在小說中置入時局性的色彩,到描寫當今社會的氣息,這當中除了歷經西川滿的刺激,與工藤好美及高見順的鼓勵,也是創作者對自己創作的一項挑戰。只是從開始「想描寫一個醫生徘徊於開業還是做研究之間」的構想到〈清秋〉真正脫胚成形,一方面是時代的氣氛已不容許作者有太多自己創作的空間;一方面在送審與出版的壓力下,也不得不在內容上費盡心機,以相當多的篇幅鋪陳到南方去的支線,這雖然是不得不然的寫作策略,只是這麼一來無疑也使〈清秋〉內容過於蕪雜而斲傷其整體性,並蒙上呼應時局政策的面紗。總體而言,〈清秋〉無論就作者創作歷程乃至於內容上言,都可謂在尋求一種「出路」──新生之路,陳萬益在〈蕭條異代不同時——從〈清秋〉到〈冬夜〉〉指出:「呂赫若寫作〈清秋〉,乃試圖為決戰時期的知識份子尋求出路,並非以皇民奉公文學作為創作座標。但是,相對於過去的家庭和女性題材,〈清秋〉以後篇章,寫作知識份子題材的典型轉換,充滿了「時代性」。」

瀏覽人次: 1117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