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救蟲不救人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簡齊儒

民間幻想型故事。同時也是一句俗語,主要流傳在臺灣各地的閩南族群之間。臺灣俗話說:「救蟲蟯蟯趖[so5:在地上爬行],救人毋功勞。」意指做任何善事都徒勞無功,自找麻煩,多此一舉。雖然傳統教育要我們懷有惻隱之心,但是世上不乏許多救人反遭人害的例證,所以此句俗語警示我們,行善救人常常是自找苦吃,就連救蟲也一樣,蟲類還不是只會在地上爬而已,救之何用,俗語的寓意是含帶著消極性地防備心理。臺灣民間所盛傳著「救蟲不救人」的俗語,經常還會夾帶著「救蟲」的小故事,用來告誡人家,救人經常被陷害,招來橫禍;相較之下,反而救蟲少有被加害的情形。「救蟲」故事,多半是「報恩獸型」的情節,內容多敘述主角救了一個小生物(螞蟻、田螺等),引來小生物的報恩,讓主角功成名就、或是富貴加身,強調「勿因善小而不為」之積極性的勸善動機,來表示「救蟲比救人有用」。例如一位書生因為善念在涉水的時候救助了一隻螞蟻,當他前赴科考時,螞蟻在書生的遺漏了一個標點的試卷上,用身軀來詮當標點,螞蟻的報恩,使得書生順利得取功名。故事意圖要告訴聽眾,「好人好報」的因果論證。縱使這則故事始終導向「勸人為善」的宗旨,告誡聽眾「寧願救蟲獲報,也不願救人徒勞」的意涵。但是這則故事或許存在著另一解讀:「蟲畜報恩」原本就是屬於幻想型的故事情節,此乃出於奢想,所以更增添了這句俗語的嘲弄意義。亦即,為了防禍上身,所以姑息地不去救人,卻異想著救蟲才會得好報,這樣的思維,反倒是更加愚笨與可笑。

瀏覽人次: 5618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