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說。朱點人著。創作於1936年1月31日,原載於《台灣新文學》3月號,1936年3月3日出版。初收入1979年遠景出版社出版之臺灣文學叢書《薄命》中。小說刻劃出一位具有深厚漢學素養的前清秀才陳斗文,在科舉的青雲之路斷絕之後,秉持堅定的漢族氣節,疏離殖民政權,同時隱居鄉下,創立漢詩社,對於日本在臺北舉辦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博覧會原本抱持抗拒的態度,後來在眾人和孫兒的鼓動下,終於北上參觀博覽會,從踏上火車開始直到他目睹撫臺衙面目全非為止,作者透過前清遺老與殖民情境的格格不入,表達出在殖民政府展示文明進步的表象底下,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優越感,以及種族的差別待遇,然而對於前朝事物的消逝與沒落,亦只有無奈的嘆息而已,故以陳秀才至前清的撫臺衙前憑弔,「胸裡充滿著興廢之感」為小說作結。此篇小說反映出現階段的作者朱點人對殖民體制現實的體認,故陳芳明在〈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的小說〉中,評論此文「具體而微地凸顯了台灣文化失去主體性之後的徨徨無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