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故鄉四部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鍾怡彥

短篇小說連作。鍾理和著。初收於1976年11月遠景出版社《鍾理和全集》卷2。由〈竹頭庄〉、〈山火〉、〈阿煌叔〉、〈親家與山歌〉4篇題材相同的作品組成。創作時間為1950至1952年之間。〈竹頭庄〉是作者將1945年返臺回鄉時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的作品,他自己歸為報告文學,真實地寫下當時慘況。因為旱災,農作沒有收成,人們只能吃蕃薯葉、蕃薯簽,妻舅家的孩子營養不良。〈山火〉敘述久旱不雨,人們信將有天火,先縱火燒山,要把天火「頂回去」,又宰殺牲畜,祭天求雨。〈阿煌叔〉敘述阿煌叔早年非常勤奮,常帶著十幾個年輕力壯的男女組成班子,為村人插秧除草,很有績效,後來卻變得十分怠惰、頹廢,生活環境也凌亂、骯髒不堪,他的理由卻是:「越做越窮!我才不那麼傻!」〈親家與山歌〉為「故鄉四部」的最後總結,現實環境本來就充滿不安,由傳來的山歌裡,竟有另一種生命的啟示,一切的衰老、醜惡將會倒下,老友相逢,共話坎坷的過去,戰爭、貧窮的惡夢,但隨山歌而消逝。這四部作品,在內容上要比其在奉天、北京時的作品,結構上簡化許多,接近臺灣鄉村的明快、儉樸的色調,但那種具有批判性、透視性的寫實主張,仍然保存著。1958年前後,他曾經積極尋求刊登的機會,除了三易其稿外,還特地在末尾加上一段附記,強調文中所記的是1946年返臺初期所見的臺灣,今日再回首已恍若隔世,農村安定富足、民樂其生。這段附記,剛好可作為反共抗俄文藝時代,臺灣作家處境的旁白。彭瑞金譽為「戰後僅見的描述台灣農村景況最深入、最動人的傑作」,作者以細膩的筆從最生活的角度去呈現當時的農村景象,兼具寫實的深意又蘊含了作者委婉的情意。

瀏覽人次: 569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