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索引總覽
虎姑婆故事 列印 列印
類別:單篇作品撰寫者:簡齊儒

幻想性故事。於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當中編號是【333C老虎外婆】,共分五段情節:母親和孩子們、女妖進門、女妖在屋裡、倖存者懼極而逃、懲罰女妖。主要敘述一對姊妹,因為父母外出(多半是母親),離開前囑咐孩子別隨便開門,而留下小孩獨居在家。有些故事會敘述,父母親在途中被虎姑婆吃掉。虎姑婆佯稱是小孩的姑婆或親戚、媽媽(臺南縣),藉口要與她們作伴而進來屋內,有時孩子們會問問題或懷疑她身上的動物特徵,虎姑婆便使用詭計騙過他們(如戴了毛帽),或為了隱藏尾巴而坐在雞籠或罈甕上(大安鄉、臺南縣)。晚上虎姑婆便吃掉了其中一個孩子(多半是小妹),大姊聽到吃東西的聲音,便探問她在吃什麼,並跟她討來吃,虎姑婆謊稱在吃花生米、黑豆(大安鄉)、番豆(雲林縣)或雞腿(臺中縣新社鄉),結果丟過來一瞧竟然是手指頭或腳指頭。大姊運用機智,假裝要上廁所,虎姑婆為防逃跑,而在她身上繫上繩索,大姊便把繩索綁在茶壺,藉機逃到樹上,最後謊騙虎姑婆要跳下去給她吃,教唆她準備熱水讓主角洗淨之後再餵食,或是叫她送上熱油為交換條件,大姊便倒下滾燙的熱水或熱油,燙死虎姑婆而解決危機。臺灣有些異文在結尾處展現獨特的鄉土性,一為虎姑婆的下場:死後屍塊被磨碎成灰,用風鼓將之吹散,骨灰化成了頭蝨、蚊蠅、田螺、毛蟹等物,這個別具有溯源解釋性的結尾,充滿了人們對於虎精的憤恨之意。二為姊姊的結局:姊姊戰勝虎姑婆後,卻因痛失親人、心覺孤單而想自殺,嘴唸歌謠:「烏雲烏遮遮,白雲是阮爹;烏雲烏艴艴,紅雲是阮母。遮就來遮,毋遮虎公虎母卜擱咬去食。」後來天庭便把她迎接到天上當月亮(臺中縣大安鄉)或是被仙人救走(彰化市),這是出於憐憫心理,而添加的美好結局。虎姑婆的原型通常自始自終都以老虎樣貌出現,但是演變到後來,大部分講述者會說明,虎姑婆是由老虎精變成人形,而且具有法術魔力,這都是故事的後期發展,參雜了現實因素,而合理化原先故事當中往往人與動物無分別的同次元狀態。虎姑婆故事其實劃分了人與精怪兩重世界,精怪越過門的界線,利用孩子們天性善良與熟悉親友等藉口,突破人心防備,進到人的安全堡壘家中來,傾擾沒有抵禦能力的幼兒。當最脆弱的孩童,面對恐怖的精怪,其擊退強敵的方式,便是「智慧」,唯有運用人類獨尊的機智,才能消除精怪,從這角度看來,似乎人類的機巧與狡詐,的確可以擊退單純而愚蠢的精怪。虎姑婆的故事流傳廣泛,堪稱在臺灣是流佈最廣的一則幻想性的精怪故事,故事的傳播多是透過家庭傳承,由家中長輩告知幼童,因此虎姑婆成為危險而恐怖的表徵,把幼童的心裡恐懼給具象化成了虎姑婆形象,是大人哄騙小孩訓示聽話的最好利器。虎姑婆故事也用來教導小孩須提高警覺,切莫理會陌生人,若是沒有聽從長輩的訓示,下場正如被吃掉的孩子般是慘痛的,隱隱成為教育的最好宣傳故事。

瀏覽人次: 1288
回上一頁